浙江省龍泉市住龍鎮(zhèn)中心小學 項慧瑩
在“學為中心”教學理念下,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化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卻存在教學內(nèi)容過多、教學形式過雜的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這樣的音樂課堂教學非常熱鬧,但是,學生的自主化音樂學習卻沒有得到落實。高效化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基于學生主體的,因此,應該是簡約化的,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采取簡約化的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高效。那么,應該如何進行簡約化的音樂教學呢?
根據(jù)《音樂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針對學生對音樂的個性化解讀,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同時還要給予必要的鼓勵,引導學生充分表達個人審美體驗。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期望學生對待音樂可以向音樂家研究音樂一樣,是非常不現(xiàn)實的,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心理還是智力,仍然處于發(fā)展時期,既不成熟,也不完善,更不可能真正深入音樂學習,去主動探求每一個知識點的起源。對于此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應當注重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良好的探究意識和習慣,才是學習的真正價值。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簡明化,要具有針對性。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是草原小牧民》這一首歌曲時,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音樂,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風情,提升音樂素養(yǎng),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2)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蒙古族音樂的典型特征,比如服飾、文化以及旋律和舞蹈等,可以借助演唱的方式實現(xiàn)情感的表達;(3)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勇于表現(xiàn)、樂于表現(xiàn)、積極表現(xiàn),樹立自信,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學習情感。
上述教學目標而言,筆者認為過于籠統(tǒng),缺少了細化目標,在針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時候,應注重清晰的層次性,表達應當準確,可以產(chǎn)生有針對性的效果評價,所以,可以將教學目標進行如下簡約化:(1)知識與技能:能夠以輕松歡快的聲音展開演唱,同時還可以借助相應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2)過程與方法:能夠?qū)π∧撩竦纳钋榫尺M行再現(xiàn),借助其他形式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突出音樂情感;(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歌曲中所表現(xiàn)的小牧民的愉快心情,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解讀和表達,比如歌聲、表情或者舞蹈動作等。這樣,教學目標的設置,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同時也不會過于籠統(tǒng)和繁雜,一目了然,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高效化的音樂學習。
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進行簡約化,同時可以借助旋律與線條,意境與情感之間的有機融合,以此突顯簡約之下的豐滿,突顯學生在課堂上音樂學習的自主性。
對于音樂與美術而言,她們之間存在非常多的相通之處,既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同時也各自具有不同的典型特色,既能夠陶冶欣賞者的情操,同時也是對人們生活的極大豐富。因此,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美術技藝,由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柳樹姑娘》這一歌曲時,在處理歌曲旋律的過程中,當學生唱到舒緩的部分時,筆者在黑板上勾勒出細長的線條,仿佛是一根根細嫩的枝條,當學生唱至短促的跳躍式旋律時,便勾勒出粗短的線條,仿佛是枝條上嫩綠的柳芽兒。針對第二段的處理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當歌曲結(jié)束之后,黑板上所呈現(xiàn)的就是柔美的柳樹。
可見,對于情感的表達,既可以借助有聲的歌唱,也可以通過無聲的美術進行描繪。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線條和旋律的相通,巧妙地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從而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
情境是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而創(chuàng)設的一種學習意境,對于音樂情境的設計主要是和學生實際以及生活相關聯(lián),是他們較為熟悉的氛圍,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到音樂作品中,是他們在情感上和音樂產(chǎn)生共鳴,由此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白樺林好地方》這一歌曲時,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一片非常美麗的白樺林,再加上教師充滿感染力的解讀和描繪,學生們仿佛置身其中,隨著教師引導的不斷深入,學生們根據(jù)教師的描繪以及帶領下,融入優(yōu)美的白樺林意境中,感受并模仿各種來自自然的不同聲音,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優(yōu)美情境中,有山、有水、有樹林、有動物,在聲音的模仿下實現(xiàn)了聲音樂器的合奏。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構思非常精巧,首先創(chuàng)設了和音樂相匹配的白樺林情境,當學生們?nèi)谌胫笠龑W生開展聲音的高位訓練,是發(fā)生練習充滿了趣味性;其次,結(jié)合情境展開對難點旋律的重點學習,由此能夠為學生情感的充分表達打下扎實的基礎。
對于音樂課而言,其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最主要區(qū)別就是它是一門聽覺藝術,是學生在聽覺的伴隨之下而獲得的情感體驗,由此和音樂產(chǎn)生情感方面的共鳴。實際上,對于音樂來說,很多時候都只能意會,因為一時間很難能夠找到合適的詞語對其進行描繪。因此,如果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使用口頭傳授的方式,學生理解起來難度非常大。所以,應盡力避免這樣的教學方式,因為既是針對同一段旋律,每個人都會獲得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感受,因此,應當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時間感受音樂、體味音樂。
例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歌曲時,筆者只向?qū)W生們說了一句話:“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音樂!”當歌聲響起時,教師面向冉冉升起的國旗,表情嚴肅,學生們也受到了強烈的氣氛感染,不約而同全部站立,安靜而認真地傾聽著。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無聲勝似有聲。
實際上,音樂的美,不僅僅局限于樂曲的形式、旋律,也不僅僅在于教師富有感情的解讀,既存在于這種看似無聲的氛圍,同時還滲透于教師的日常行為和言語中。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采取簡約化的教學策略,能夠更加突顯出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