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張紅明
在數(shù)學課堂中,提問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它可以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因此,教師的有效提問不僅關系著課堂的有效性,還關系到學生對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及發(fā)展。
數(shù)學教學是一門相對來說對邏輯思維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因此教師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把數(shù)學學得非常好,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和差異化發(fā)展,比如有的學生運算能力較強,有的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強,有的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因此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學生的學習進度。通常,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包含三個板塊,即知識獲取運用、情緒學習、心智控制的參與。這三個板塊的難度是逐級上升的,要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將教學目標貫徹到學科中來,我們就有四種提問方式:常規(guī)管理提問,記憶復述提問,分析判斷提問及思考探究提問。教師應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和學生個人的知識掌握情況來選擇自己所要采用的提問方式。常規(guī)管理提問是一種基本的提問方式,不僅僅局限于數(shù)學課堂,任何課堂都會用到,比如“所講內容聽懂了嗎?在哪些地方還存在困惑”等。在學習《簡易方程》和《軸對稱》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復述這兩個數(shù)學概念的定義,這就是記憶復述提問,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而發(fā)散性提問則是建立在記憶復述提問的基礎上,需要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定的理解,例如在《因數(shù)與倍數(sh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問:“9的倍數(shù)一定都是質數(shù)嗎?”這種問題就需要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想一想了。思考探究提問則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一種提問,如“兩個數(shù)互為質數(shù)所要滿足的條件”,讓學生舉出一些兩個數(shù)互為質數(shù)的例子。
上面所說的四種提問類型中,前兩者的知識層次較低,主要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理解狀況,而后兩種則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狀況和他們的思維能力水平。不同的提問方式適合用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在課堂中應把握好提問方式,巧妙設問,并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有思考問題的空間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積極性。
數(shù)學課堂提問要做到有效,就要求教師找好提問對象和提問時機,不能明明知道某位學生可能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還讓他回答問題,或者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提出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研究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數(shù)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巧妙地穿插一些分析判斷性的提問和思考性的提問,把一些學習中的重難點穿插到問題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或者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不斷提高思辨能力。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中“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學生都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但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為什么,它是怎么來的,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這一定理,學生集思廣益,小組討論,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找出他人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分類提問就是要始終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明確什么樣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哪些問題是必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哪些是需要小組合作的,需要合作的問題就放到課堂上讓大家共同探討,相互學習。同時,教師的提問要緊扣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不能問一些超出課本知識點或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問題。做好分類提問,才能明確教學定位,讓數(shù)學課堂更高效。
提問的藝術性和技巧性是提問能否達到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藝術性的提問對于整個課堂的成效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重提問的藝術性,設計好提問。
提問的第一點就是教師要找準提問的角度,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及思維特征,換位思考,想一想他們在學習這一節(jié)的知識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并以這些問題為提問的基礎,帶領學生共同探討;教師要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并把重難點問題滲透到課堂提問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教師講解,這樣的效果比教師直接上來就講理論知識及解法有用得多;在學完一節(jié)內容后,教師應該穿插一些過渡性的問題,讓學生承上啟下,能自主構建出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首先學習的是圓柱,學完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圓柱有什么特點?如果把圓柱截掉一部分,會變成什么樣?順利過渡到圓錐的學習。
數(shù)學課堂中確實有很多問題,但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堂中提問過多,不僅無法教授其他知識,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例如在學習《分數(shù)的加減》時,有些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提問:“什么是分數(shù)?”“分數(shù)和整數(shù),小數(shù)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分數(shù)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運用?”“分數(shù)的運算和整數(shù)的運算有什么共同點?”這些問題可能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但問題過多,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處于被動的思考狀態(tài),如果教師能只提出一兩個問題,并且緊扣教學主題,就會讓學生有思考的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有限,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既不能太難,超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又不能太簡單,起不到讓學生思考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中“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讓學生回憶一下之前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么算的,通過對知識的回顧,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些方法和推導公式是否同樣適用于梯形的面積計算中?通過思考,學生會找到答案。這樣由淺入深地提問,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也讓他們有了思考的興趣。
總之,提問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提問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方式、提問的類型以及提問的藝術性,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思維真實水平,巧妙設計提問,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