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師將打碎的瓷碗全用金汁彌補,華光內斂,盡顯凝重尊貴。而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破碎得最厲害的碗壁上,竟現(xiàn)出一朵朵或盛開或含苞的金梅來。我想說,彌補后的瓷碗竟然可以如此美麗,可見,我們不應該立即給一個破損的事物下“不可修復”的結論。瓷碗的這些“裂痕”讓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只要我們給自己多一些希望和努力。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僅僅關注瓷碗修補后美麗的外在形態(tài),更應該看到那些修復后紋飾之下的裂痕。
因為外在的美麗形態(tài)讓我們僅僅看見瓷碗的世俗價值,當瓷碗的主人看到被摔碎的瓷碗竟被修復得如此精美時,他甚至想將另一只瓷碗也打破。我們把偶然看成一種必然,為了更多的利益,往往會不顧及結果做出極為可笑的事情,往往不能成功。所以,我們要看到的不是瓷碗修好的這個結果,而是看到瓷碗的裂痕。
“裂痕”給我們的啟發(fā)是應積極地看待人生的種種可能,就像破碎的瓷碗,沒有人知道它的結果是萬劫不復還是鳳凰涅槃。而我們,在既有的“裂痕”面前,不應急于下絕望的結論,而應想到更好的可能。就像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中寫道,王參元家失火后,柳宗元認為結果并非必然不好。物質被焚燒殆盡后,他告訴王參元完全不必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應該意識到,失去了外在的財富,卻有了更多的人看見他王參元內在的精神品格,王參元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在柳宗元的提示下,王參元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專注于自我精神的世界,讓世人看見了他的心胸抱負、眼界情懷。
所以,我認為修復后的美好結果不值得我們贊美,“裂痕”本身更不值得我們贊美,真正值得我們贊美的是面對“裂痕”時那些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那些美好的愿景、那些堅定不移的意志、那些踏實勤奮的行為。只有這樣,作為學生的我們才能不被人生中諸多的“裂痕”打倒,才能借助人生中的“裂痕”實現(xiàn)自我的突破。就像王參元,他在面對生命中的“裂痕”時所呈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和做法,讓他有了全新的轉變和突破。
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紋飾下的“裂痕”,讓我們實現(xiàn)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