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陸先生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散文家。他的優(yōu)秀在于,他不追求文筆的華美機巧圓潤,而是注重以坦誠之筆抒發(fā)至真情懷,且善于穿透文字的表面,點擊獨到的思想火花。好的作品,往往不做“表面文章”,卻能引起讀者的心靈觸動,《春天以外》即是范例。
選用《春天以外》跟同學們分享,是因為你們正處于人生的大好春光。綠意蔥蘢、花木絢爛之間,忽然聽見有人告知“春色一時,實在不算什么”,年華正好的莘莘學子會作何想?
很高興你們不僅看懂了,理解了,且認同和產(chǎn)生了共鳴。在討論中,我聽見你們的心聲:“從青澀之美到成熟之美,在歲月流逝后,以另一種姿態(tài)發(fā)光發(fā)亮”;“美好的事物太短暫,我們渴望的是長久的歡愉”;“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秋冬的結實,成長為像秋冬一樣沉穩(wěn)內(nèi)斂的人”;“與其沉醉于稍縱即逝的艷麗光鮮,倒不如在平淡充實中守著日復一日的美好”……
一路讀取,深感欣慰。說明同學們對大自然、對世界、對人生都有積極的思考,且正面向上。尤其可貴的是,字里行間既有青春的詩意,更有哲思的理性;既有對未來的向往憧憬,更有腳踏實地的務實追求。
對于用什么來形容人,王利亞同學認為是“塵?!保从橙伺c世界“滄海一粟”的微妙關系;姚佳同學認為是“戲劇”,折射出“人生如戲”之世道常理。王陸先生選擇以“礦石”喻人,是因為他通篇都在講述一個道理:較之繁花似錦的人生表象,他更看重精神錘煉的內(nèi)在質量,那才是沉甸甸的分量,人生才不至于輕飄空乏。所以,他的“礦石”,立意鮮明而生動,亦富警醒含義。
記得多年前,我曾看望住院的著名作家冀?jīng)P先生。他在20世紀50年代經(jīng)歷過非常殘酷的人生磨難,進入新時代,為了補救失去的歲月,加快寫作進度,他80歲學習電腦打字,奮力寫作,筆耕不輟。在年過九旬時,正式出版了厚厚四卷本的《冀?jīng)P文集》,為文學殿堂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就在和他交談時,我突然覺得自己帶去的一束鮮花真是多余。冀?jīng)P先生雖在高齡,仍然思維敏捷,目光炯炯,他的精神世界那么生機勃發(fā)、豐厚充實、充滿活力,他還需要什么花色點綴?他自己就是春天呵!
將一位九旬老人形容為“春天”,一般人也許會難以理解,但當你知道了他的人生故事,目睹了他在人生最后的季節(jié),依然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創(chuàng)造著人生的價值,又怎能不為這奇特的“生命春天”而感動稱好呢?用什么來類比一個人,其實是比較寬泛的。但寬泛不等于可以隨心所欲,關鍵在于人與類比對象之間要有合理對接。好的對接,能讓讀者順應人物塑造的亮點產(chǎn)生共鳴,才能由貼切的形容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傳神和生動。
我們讀的是《春天以外》,通過這次討論,我分明聽見同學們心中春苗拔節(jié)、春溪歡流的聲音,那是一種青春的朗讀。青春就是這樣,長著長著,就走出了青澀,就長成了信念,當然,也會長成世界,真值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