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詩作】
中秋月
〔北宋〕蘇 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①無聲轉(zhuǎn)玉盤②。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yǐng)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在江蘇?。┲?。這年二月,蘇軾與相別七年的胞弟蘇轍相見,四月間蘇轍陪蘇軾同赴徐州。八月十五,兄弟倆共度中秋佳節(jié)。中秋之后,弟弟蘇轍與蘇軾再次分別。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字詞注釋】
①銀漢:銀河。 ②玉盤:月亮。
【全詩翻譯】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zhuǎn)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fēng)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詩歌賞析】
詩的第一句要表達(dá)的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詩人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明月先被云層遮住,一旦“暮云收盡”,就會覺得清光更多了。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樣,而“溢”“清寒”,寫出了月光如水的神趣。第二句,“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shí),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yīng)該是有聲的,但由于遙遠(yuǎn),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一個“轉(zhuǎn)”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難怪詩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機(jī)會難得,當(dāng)盡情游樂,不負(fù)今宵之意。緊接著引出“明月明年何處看”一句,表達(dá)出詩人淡淡的憂愁。后面這兩句,意思連貫,對仗整齊?!按松艘埂迸c“明月明年”作對;“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字同義不同,借來與前一句的兩個“此”字對仗;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個否定,一個疑問,由此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師之心語】
這首詩記述的是作者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寫法上,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jié)到別情。詩歌形象集中,境界高遠(yuǎn),語言清麗,意味深長。同時也抒發(fā)了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詩句流露出對愛弟的真摯感情,還隱喻著自感不能掌握命運(yùn)的嘆息。就是這淡淡的感傷,卻是千萬個與親人離別的人對月抒懷的真實(shí)寫照。真是月圓情濃卻含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