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順
(湖南省寧遠縣第一中學 425600)
每個物鏡上都標有一組數字表示其性能,如10/0.25、160/0.17;40/0.65、160/0.17;100/1.25、160/0.17(oil,油鏡)。其中,“10、40、100”表示放大倍數。在外形上,物鏡的長度與其放大倍數的關系呈“正相關”。即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高,而工作距離(鏡頭與蓋玻片之間的距離)越近;物鏡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低,工作距離越遠。“0.25、0.65、1.25”表示鏡口率,鏡口率是光學顯微鏡的數值孔徑,簡寫為NA(numerical aperture)或A,是物鏡和聚光器的主要參數,數值大小體現了物鏡的分辨能力,數值越大可區(qū)分兩個物點之間的距離越小,分辨能力越高,性能越好。“160”表示鏡筒的長度,單位為mm;“0.17”表示要求蓋玻片的厚度,單位為mm。
目鏡上只有一個數字,表示放大倍數,如5×表示放大5倍,10×表示放大10倍,其他類推。目鏡長度與其放大倍數的關系呈“反相關”,即目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低;鏡頭越短,則放大倍數越高。目鏡的放大倍數是顯微鏡性能的一個方面,評價的主要指標為視場。視場是指在顯微鏡視野中可以同時觀察到的被觀察物面的范圍,數值越大視野范圍越廣,所觀察到的物體數目越多。目鏡上沒有標明視場,各目鏡的視場分別為:“5×”為20mm,“10×”為14mm, “16×”為10mm。
只有理解了鏡頭上的數字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選用鏡頭,獲得最佳的觀察效果。教師在指導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鏡頭的長度來判斷學生是否正確選用了鏡頭。
對光距離和工作距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光是為了獲得明亮的視野,便于后續(xù)實驗,距離一般為2cm左右。工作距離是指顯微鏡在調焦看清標本時,物鏡前端的下表面與蓋玻片上表面之間的距離。物鏡的工作距離與其放大倍數有關: 放大倍數越高,工作距離越近;放大倍數越低,工作距離越遠。各物鏡的有效工作距離分別為:“10×”為7.63mm,“40×”為0.53mm,“100×”為0.20mm。
對于普通光學顯微鏡來說,光對好后,不能再移動顯微鏡。否則,位置不同,光的來源方向不同,要重新對光。而工作距離不隨顯微鏡位置的變動而改變,觀察時,目標一旦找到,無論將顯微鏡移到何處,只要視野中的光量足夠,就能立即觀察,根本不需要調節(jié)。
分清對光距離和工作距離可幫助實驗者在有效的工作距離內升降鏡筒,從而更好地完成實驗。教師指導實驗時,可根據工作距離來判斷學生實驗成功的可能性。
觀察任何標本,都必須先用低倍鏡(目鏡和物鏡),因為視野亮、視野范圍廣,觀察到的目標數量多,利于選擇確定要觀察的目標。觀察目標的細微結構時,要使用高倍物鏡。操作時,先在低倍物鏡下選好目標并移到視野中央,再轉動物鏡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此時,只需要略微扭動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如果要進一步放大某結構,那么將其移到視野中央,升高鏡筒將高倍物鏡轉向一側,在蓋玻片上加一滴香柏油,接著轉動轉換器換用油鏡(oil,100×)。操作時邊從一側觀察,邊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至油鏡與玻片上的油滴接觸(注意不要讓油鏡鏡頭碰碎玻片)。然后,通過目鏡觀察并轉動細準焦螺旋調焦直到看清該結構。油鏡使用完畢,要將鏡筒升高,用擦鏡紙將油吸凈,再用另一張擦鏡紙沾無水酒精擦拭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