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語文是交流的基礎,更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前提。上好語文課不僅是為了把它作為交流的工具,加強人際交流,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小學語文課程要注意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幫助小學生積累豐富的中華文化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完善自身人格,鍛煉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羅萬象,筆者僅以培養(yǎng)人格、積累知識、鍛煉思維三個方面為例,從閱讀入手,初步探討閱讀在培養(yǎng)這些核心素養(yǎng)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經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這就讓他們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影響學習效率。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yǎng)了學生喜歡研究學問的興趣,并教給他們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通過閱讀,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書中情感的影響,使他們的人格得到提升。
比如,有的學生對籃球感興趣,教育工作者可以給他推薦《姚之路》、《我是傳奇科比》、《飛人傳奇》、《NBA發(fā)展史》,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書不僅可以了解到關于籃球的基本知識,也可以學習到籃球名人的熱血奮斗史,從而促使他們向自己的榜樣學習,培養(yǎng)他們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的精神。
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能使人精神愉悅,學生能從曲折的情節(jié)和優(yōu)美的語言中體會到作者想要表述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獲得思想的啟迪。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興趣,給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從書里受到感情的熏陶,完善自己的人格。有些學生對偵探推理感興趣,筆者就會給他們推薦《福爾摩斯》。觀看這本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探索未知的事物,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誦讀經典,能夠讓學生在經典中學習人生哲理,積累生活閱歷。比如,教師工作者引導學生誦讀《唐詩三百首》,能夠讓學生體會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悟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ɡ畎住缎新冯y·其一》》的自信和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信念;萌發(fā)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的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些經典古詩詞都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文學經典是書籍里的明珠,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誦讀經典,更是為了讓學生快速的積累知識,提升自我。如果學生對科學感興趣,那么就可以給他推薦《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萬物簡史(少兒版)》等,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不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科學知識,還可以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而閱讀《上下五千年》、《史記故事》、《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等關于歷史方面的書籍,是學生直觀了解世界及中國歷史的有效途徑,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自己的感悟,產生一些疑問和猜想,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尋找辦法去驗證總結,長此以往,就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學生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產生寫作的欲望。寫作是另一種方式的與人交流,有利于提高人思想的深度,反思自我。
閱讀是質疑、積累,閱讀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和認識事物,全面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鍛煉發(fā)散思維。寫作是對質疑結果的驗證、總結,有利于將事物通過共性組合到一起,歸納成一個知識板塊,鍛煉聚合思維。通過閱讀可以積累大量的知識,把這些積累的知識來運用到寫作當中,這樣讀寫結合就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閱讀能有效地打破學科界限,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除了指導小學生加強閱讀之外,語文教育工作者還應在繼承語文教育傳統(tǒng)的基礎根據實踐加以創(chuàng)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探索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
[1]羅士琰;宋乃慶;王雁玲.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素養(yǎng)閱讀素養(yǎng)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xiàn)形式 [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陳志娥.小學生以課外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 [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