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明曦
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是最重要也是最受漢語學習者喜愛的課程,同時也具有綜合性強、難度系數(shù)高等特點。而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是進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并能對漢語語言特征進行理解和解釋。??颂亍す赋觯旱诙Z言能力是在交際能力的范圍內(nèi)發(fā)展的,而交際能力本身又是正在文化能力的范圍內(nèi)發(fā)展的。因此,漢語文化教學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意義重大?!绑w演文化”教學法模擬了文化交流場景,最終讓學習者學會得體的漢語表達方式。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現(xiàn)象,與語言密不可分。因此,使用某種特定語言的談話,要求交流在那種特定文化框架內(nèi)進行。維克多·特納這樣解釋說“表演并非必須具有結構主義者所意味的明顯形式,更多的是表示’正要完成或正在實現(xiàn)在這種過程上的含義?!眳莻タ私淌谡J為“體演文化”教學法旨在將語言與文化教學相融合,使學習者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中體驗、演練目的語語言及文化,并且能夠在不同場合下得體使用漢語。語言教學法意義上的“體演”,它包含“表演的”活動、看得見的行為等意思,而不是抽象的行為范疇,猶如特定情形中的知識相對于本質(zhì)的或理想化的知識。學習者必須體演目標文化,正如他們必須體演目標語言一樣。每次體演的過程就是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的記憶,使之愿意繼續(xù)交流學習。學習某種外語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中最重要的就是使對方理解你的意向。在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無論是大到國際交流,小到個人溝通,從不同的學術研究、商業(yè)貿(mào)易、個人行為等領域都需要讓正在交往的人們意識到并且理解你的意向。
對外漢語教師在漢語教學過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法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對外漢語教師理論脫離實際,不重視口語,而強調(diào)一開始就認字寫字,結果事倍功半。“體演文化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既“體驗”中國的文化,又在表演中加深理解與認識。吳偉克認為,漢語學習者真正學會漢語,不只局限于漢語本體知識及基本的交流會話,更是要懂得怎么樣使用漢語,怎么讓學習者在與中國人打交道時讓對方覺得自然隨意。上“體演文化”課前,學習者必須預先準備漢語教師發(fā)的情境介紹和對話等材料。上課時,漢語教師會布置一個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場景。學習者來到教室,融入這種場景,將他們準備好的東西表演出來。就在這種寓教于樂中,學習者輕輕松松學會了難懂難認的方塊漢字。在不同場景的變換中,學習者不只局限于坐在桌前聽教師講課,背句型,記筆記,而是親身參與到教師建立的場景中,通過教師的示范與指導,在演練中建立漢語意向框架。
根據(jù)“體演文化”教學法的五要素,教師首先應確定在“體演”文化課堂中使用的教具,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隨身攜帶的,課堂演練需要的道具?!绑w演文化”課堂需要學習者和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需要充分分析體演課的每個細節(jié)。課堂的環(huán)境、背景、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關系。時間一定要精準,地點一定要明確,人物關系要清楚,每個要素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早上或傍晚,室內(nèi)和室外,上級或下級,性別差異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片段的同時,還可以現(xiàn)場對學生進行提問、模擬表演以當作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
目前來說,“體驗文化”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的頻率不是很高,體系還不夠完善,對外漢語教師的體演技巧還比較生硬。其次,“體驗文化”教學法主要針對口語文化的教學,因此涉及內(nèi)容比較淺顯日常,在其他方面教學可能略顯不足。再次,例如使用“體驗文化”教學法時,受到學習者水平的限制,學習者應掌握一定的詞匯、句型之后才可以進行演練,而且需要有非常完備的學前準備工作,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更高。最后,通過發(fā)現(xiàn)“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優(yōu)缺點,不斷完善對外漢語教學體系,爭取培養(yǎng)出更多得體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外國人。
祖曉梅.體驗型文化教學的模式和方法[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 2015(03)
美國“體演文化”教學法簡論[J]. 張薇.經(jīng)營管理者.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