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成為教師廣泛關注的熱點。那么,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結合高中歷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將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成為眾多教師仍在探索并尋求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本文將著重探討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小組教學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在開展小組學習時 ,也要注意結合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經(jīng)驗,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制訂符合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討論來獲得相應的知識和理論。
例如,在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和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建構知識框架的過程。學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才能夠有效地吸收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而這也正符合教師所要求的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歷史學習本應是一門較為有趣的學科學習,而這些都需要教師積極調整課堂教學方式,通過設置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歷史課本,通過有效的情景設置來帶領學生了解歷史、走進歷史,并最終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與此同時,教師也不妨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些教師可能會認為歷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遙遠,事實上,借古鑒今,從歷史中能學習到仍適用于當今社會的道理,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特性,教師可以將歷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能夠有效地在學生腦海中建立相應的知識鏈接,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例如,由學生扮演農耕時期的農民,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而教師需要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而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體會到歷史學習的趣味性,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
隨著新興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不妨通過多媒體拓展教學資源。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只有充分掌握了歷史變遷的完整過程以及相應的背景及原因,才能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進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他們設置相應的課堂拓展任務,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拓展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主,通過有趣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資源拓展來啟發(fā)學生的思考。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如果被歷史課本內容所局限,只簡單地進行講解和傳授顯然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在教學中讓位于學生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也能夠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平衡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通過有效的啟發(fā)和適時的幫助來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