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婷 (江蘇南通市北城小學)
東坡先生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古詩文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對精神文明的傳遞,更是對美的傳遞。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自覺學習古詩,汲取古詩營養(yǎng),愛上古詩。
語言是文學素養(yǎng)提升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語言的積累包括對詞匯的積累和經(jīng)典詩文的積累。為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增強其語感,實現(xiàn)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在初讀古詩時,教師應該對于古詩的語言進行梳理,將詩文中的生字、生詞劃出,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翻閱詞典,在讀準字詞的拼音之時,理解其含義。其次,指定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從而加強學生對于詩歌中生疏詞語的印象,形成進一步的語言積累,并達成粗略的語感認知。最后,教師進行范讀和領讀,教師應該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真正做到讀出感情,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的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
學習古詩之時,對于意境的把握、解析和品賞是尤為重要的,不僅能夠深化對詩中客觀景象的印象,更能與詩人寫詩之時的情感狀態(tài)形成共鳴。而意境通常都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真正地對意境達成理解之時,才能準確地理解詩文內(nèi)容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品味詩意,首先學生應該借助聯(lián)想或者想象,抓住詩中的畫面和氣氛,達成對詩中的景象、人物和情感的感官理解。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時,先點出裊裊升煙的“香爐”、白綢懸掛的“瀑布”意象,讓學生形成對于廬山瀑布的初步印象,然后再引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和“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觀,讓學生能夠置身于雄偉壯麗的廬山瀑布之境中,感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其次,學生應該對于詩文中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進行體會和分析。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反復推敲字詞,品味詩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入選的古詩,大多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并有著鮮明的畫面感,教學時可以進行學科滲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如在教學《早發(fā)白帝城》《山行》等古詩之時,可以通過學科滲透運用簡筆畫來進行輔助教學。在表達“朝辭白帝彩云間”之時,教師可以畫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然后讓學生添上朵朵彩云;在學習“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時,可以畫上一條長江加上一葉小舟和重重高山,來幫助學生進行畫面感的塑造和對詩意的理解。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吟誦詩歌,不僅能夠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傳達的情感,還能夠在朗讀之中進行思考,了解詩中深意,在吟誦之間進行品味,鑒賞其美。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時,其中一句“晨興理荒廢,戴月荷鋤歸”,寫出了詩人勞作的辛苦和愉悅的心情。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情感,在教學之時可以進行情感范讀,讓學生在聆聽之中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同時再加以想象,去感悟詩中所傳達的意境。當學生對于詩文的意境無法完全理解時,教師應該進行適當?shù)囊龑?,如“晨興”和“戴月”會讓人想到什么?在遇到這樣的景象之時,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等。
詩人往往會借助多種表達技巧,來將詩歌的意象傳達出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活思維、發(fā)揮想象,從中透視古詩內(nèi)在的意象,達成對詩意的理解。首先,應該豐富學生對于表象的儲存。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加強對于客觀物象的認知,并對其所傳達的知識進行儲備。其次,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古詩文中通常都蘊含著濃烈的情感,這些情感是整個詩文的靈魂,若想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之情,除了對于意象的感知還必須有情感的牽引,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古詩之意。最后,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技術進行教學。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教師反復解說并讓其解釋和背誦,結(jié)果導致學生既無法體味詩文的美感,還對古詩心生反感。
古詩文教學推動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前人把祖國河山的秀美以及自己人生的悲歡離合凝練成了優(yōu)美的古詩,在中華文化的寶庫里留下財富,讓無數(shù)學子從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文化底蘊,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提升了綜合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