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由天津大學楊院主持完成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課題“基于學習模式形成機理的本科生培養(yǎng)質量提升路徑研究——以985高校為例”(課題批準號:EIA130421)日前通過了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結題鑒定,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該課題基于大學生學習模式的內涵和內容構成,在理論梳理與辨析的基礎上構建研究框架,并應用實證調查的方法,采用科學的高信效度調查量表,通過在線調查,收集研究所需的樣本數據。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985高校大學生學習模式的特點、類型以及學習模式影響學習收獲的機理,進而為提升大學生學習質量提供建議和思路。
該研究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辨析大學生學習模式的內涵。已有關于大學生學習的研究較少的直接以大學生學習模式作為研究對象,從而對于概念本身的理清和辨析是該研究的重要研究內容。研究在結合已有的關于大學生學習投入以及學習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大學生學習模式的概念。研究認為,學生學習模式主要指: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在學校培養(yǎng)平臺支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等各個方面學習活動的組合。也就是說,學習模式是學生在學校各種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的基礎上,學生基于自身學習信念,在自主學習、師生交流以及同伴互動等方面的學習投入。
第二,探究我國大學生學習模式的特點及類型。在應用高信效度調查量表進行數據調查的基礎上,通過使用相關的統計分析方法分析我國大學生學習模式構成要素的現狀特點及類型,同時深入分析大學生學習模式的類型及特點,進而探索不同類型學習模式所生成的學習收獲情況。
第三,在上述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學習模式影響學習收獲的深層機理。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學習模式各要素影響學生學習收獲的機理,進而為學生學習收獲在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第四,提出該研究的結論和建議。通過對大學生學習模式特點以及類型的描述,分析大學生學習模式影響學習收獲的機理,進而為985高校大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結論和建議。
根據研究內容,該研究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用于大學生學習模式概念梳理、已有相關研究的梳理,以及大學生學習模式理論依據的探究。
該研究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對已有的概念進行梳理;大學生學習模式相關研究非常豐富,該研究利用文獻研究法既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與整理,同時從現有的研究中找出該研究的切入點;大學生學習模式的理論依據的梳理,也需要通過文獻研究法來完成。
2.問卷調查法
理清我國大學生學習模式的類型及特點,并分析學習模式對學習收獲的影響是該研究的重要研究內容,這就決定了問卷調查法是該研究的重要方法。
該研究力圖探討和厘清我國大學生學習模式的真實狀態(tài),并對其類型和特點進行分析,這需要采用問卷調查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從而獲取真實的第一手數據;該研究將分析學習模式對學習收獲的影響,從而也將對學習收獲進行測量和調查,該研究也要進行實證問卷調查。
3.統計分析法
該研究的研究數據主要采用問卷采集,所以,在收集了相關的數據之后,該研究要采用統計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在對大學生學習模式的基本狀態(tài)進行分析時,將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在對影響機理的分析中,將采用回歸法來實現。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該研究的結論,進而提出改進大學生學習質量的對策。
1.學習模式特點及類型的研究結論
第一,學生學習模式要素的特點與類型的研究結論。學生的學習模式包括學習信念和學習投入兩大要素,兩大要素在均值以及類型方面各具特點。
通過研究發(fā)現,發(fā)展自我的學習信念均值要高于獲取知識的學習信念。從而,學生學習信念更傾向于發(fā)展自我的學習信念。從學習信念的類別來看,可以將不同的學生分為四大類,四種類型中,第1類學生發(fā)展自我和獲取知識學習信念均很弱,我們可以認為這類學生屬于低水平信念的學生,這類學生所占比例為3.7%;第2類學生發(fā)展自我和獲取知識信念均很強,均高于5,而且這一類學生所占比例為45.2%,在總樣本所占比例較高,這一類學生的信念水平很高;第3類學生發(fā)展自我學習信念的水平很高,但是獲取知識的信念水平很低,這一類學生的學習信念更傾向于發(fā)展自我,所占比例為28.2;第4類學生發(fā)展自我學習信念和獲取知識學習信念是均處于中等水平,這一類學生的比例為22.9%。
在學習投入方面,學習投入中同伴互動因子的均值為4.31,師生交流的均值為3.98,自主學習的均值為4.35。其中自主學習的得分最高,而師生交流的得分最低,這說明學生學習投入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較好,然而師生交流的情況相對較差,而同伴互動的情況居中。這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已有研究發(fā)現,師生的交流互動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而從當前的情況看,學生的學習投入各因子中師生交流的情況是最差的。在類型識別的分析中,依據學習投入各因子,可以分為五類。第1類學生的學習投入主要為自主學習,同時也注重與同學和同伴之間的交流,而與教師的交流和溝通較少,這一類學生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為17.39%;第2類學生在自主學習、師生交流和同伴互動方面的投入度均較高,這類學生所占的比例為20.69%;第3類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屬于一般水平,這一類學生在總體樣本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為36.16%;第4類學生在同伴互動方面的投入度較高,而在自主學習和師生交流方面的投入度一般,這類學生在總樣本結構中所占比例為15.25%;第5類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總體較低,其中自主學習的投入度相對略高,而同伴互動和師生交流的學習投入度很低,這一類學生的學習投入偏于“自閉型學習”,這類學生在總體樣本中所占比例為10.51%。通過分析發(fā)現,學生群體中,不同學生的學習投入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的學習投入更側重于自主學習,而有的學生則更側重于同伴互動,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師生交流方面的學習投入都相對較差。
第二,學生學習模式的類型及特點的結論。按照學習信念以及學習投入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模式可以分為四個類型,不同學習模式各具特點。
第1類學習模式在學習信念和學習投入方面都屬于中上水平。這類學習模式不論是發(fā)展自我信念,還是獲取知識信念,都是中上水平;在學習投入方面,每個維度的投入度也是中上水平,均值都在4左右。
第2類學習模式的學習信念較強,并且發(fā)展自我的學習信念要強于獲取知識的學習信念,均值大于5。然而,學習投入的各個因子得分卻較低,同伴互動和師生交流因子的得分均小于4,只有自主學習的均值得分大于4,從而我們可以看出這類學生是高信念低投入學習模式。
第3類學習模式中學習信念的均值都大于5,從而說明這類學習模式不論是發(fā)展自我學習信念,還是獲取知識學習信念都很強。同時,這一類學習模式的學習投入度也很高,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動因子的得分大于5,師生交流因子的得分也接近于5。所以,這一類學習模式學習信念強且學習投入度高。
第4類學習模式在學習信念和學習投入方面的得分均較低,幾乎都小于3,只有自主學習的得分大于3。這說明屬于此類學習模式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較為消極,在學習信念方面較差,同時對學習的投入度也很低。
2. 學生學習模式對學習收獲的影響
在分析不同學習模式類型學生學習收獲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學習模式對學習收獲的影響,采用回歸分析及路徑分析發(fā)現,學習模式的不同要素對學習收獲的影響不同,且學習信念通過學習投入間接影響學習收獲。
(1)不同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收獲各不相同
根據研究發(fā)現,可以將學生學習模式分為四種類型,并且不同類型學生學習模式的收獲也各不相同。
學習模式“類型3”不論是學習信念還是學習投入,均分都很高,從而這類學生的“學習性收獲”和“社會性收獲”也最佳。通過對“類型1”和“類型2”學習模式可以看出,“類型1”學習模式的信念水平要低于“類型2”學習模式,然而“類型1” 學習模式的學習投入水平要高于“類型2”學習模式,通過學習收獲的情況可以看出,“類型2”學習模式的“學習性收獲”和“社會性收獲”均高于“類型1”。而“類型4”學習模式不論是“學習性收獲”還是“社會性收獲”,其表現均屬最差。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學習信念和學習投入各因子與不同學習收獲的關系發(fā)現,學習信念及學習投入各因子與學習收獲各因子相關系數也不盡相同。發(fā)展自我學習信念與學習收獲中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要大于知識獲取學習信念與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學習投入各因子中,師生交流與學習收獲中學術性收獲的相關性最高,同伴互動次之,自主學習與學術性收獲的相關性最低;同伴互動與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最高,自主學習次之,師生交流最低。所以,具體來講,要引導學生超越知識獲取的學習信念,不斷強化學生發(fā)展自我的學習信念;學校要注重提供各種師生交流和同伴互動的平臺和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增強同伴互動和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已有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也認為同伴互動對學生學習收獲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師生交流與學習收獲中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很小,而師生交流與學習收獲中學術性收獲的相關性很大,這說明了師生交流對于學生國際視野、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影響較小,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需要改進和優(yōu)化師生交流,使師生交流在提升學生社會性收獲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的影響通過學習投入實現
學生學習投入在學習信念與學習收獲之間發(fā)揮著中介作用,也就是說學習信念通過學習投入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收獲,并且由于該研究中的模型為完全中介模型,從而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的影響都是通過學習投入這一中介要素來實現的,并且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的總影響中對學術性收獲的影響要大于社會性收獲的影響。已有研究發(fā)現,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的影響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的作用并非直接影響,而是通過其他中介因素間接影響學習收獲。該研究驗證并深化了此研究結論,發(fā)現學生學習投入是學習信念影響學習收獲的一個重要中介因素。所以,學校要基于學習信念與學習投入關系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提升學習投入。有研究者按照信念的深度、強度、牢固度等維度進行劃分,認為信念可以分為深刻信念和淺近信念,強烈信念和微弱信念,堅定信念和不堅定信念,以及介于它們之間的中度信念。而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又受到學習信念的影響。所以,學生的信念越強烈、越堅定,那么學生就越會努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只有學生具有學習行為,學習信念對才會對學生學習收獲產生影響,否則學習信念將無所依托,難以對學習收獲產生影響。從而就產生一種學習收獲的作用傳導機理,學習信念影響學習投入,學習投入影響學習收獲。所以,要提升學習收獲必須提升學習投入,而提升學習投入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是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念水平。
1.不同學習模式類型的學生要注重分類引導和指導
首先,對不同學習模式類型的學生要注重分類引導和指導。根據研究結論發(fā)現,不論是學習信念還是學習投入,乃至學生的學習模式都存在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在高校的教學方式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案等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并能夠引導學生選擇與自身性格特質、職業(yè)預期等相適切的學習模式,從而形成不同的學習質量。
其次,應特別關注“消極”學習的學生群體。在研究中發(fā)現:在學習信念方面,有一類學生的發(fā)展自我和獲取知識學習信念均很弱;在學生學習投入方面,也有一類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非常低,學習投入各因子的得分均很差;在學習模式的分析中發(fā)現,第4類學習模式在學習信念和學習投入方面的得分均較低,幾乎都小于3,只有自主學習的得分大于3,這說明屬于此類學習模式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較為消極,在學習信念方面較差,同時對學習的投入度也很低。學校應該著重對這類學生進行分析,深入剖析這類學生學習模式背后的引發(fā)因素。
2.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信念
該研究通過對大學生學習信念與學習投入關系的探討,發(fā)現學習信念對大學生的學習收獲具有不同的影響,且不同的學習信念對學習收獲具有不同的影響。發(fā)展自我學習信念與學習收獲中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要大于知識獲取學習信念與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并且從影響路徑可以看出,學習信念對于學習投入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信念,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形成以發(fā)展自我為主的學習信念。在當前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本身的價值越來越有限,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獲取與發(fā)展越來越重要。所以,學生的學習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生對未來的一種預期以及與之相應的對于自己學習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從而會決定自身的學習收獲和發(fā)展。因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信念至關重要。
3.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研究發(fā)現,學生學習投入中,自主學習因子對于學習收獲具有重要影響。引入“互聯網+”技術,升級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因此,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要注重借助“互聯網+”技術,促進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升級換代,通過運用先進的學習技術手段和個性化的學習工具,實現教學客體與主體的翻轉、教與學方法的轉變,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特別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投入。因為“當課堂教學沒有質量時,一切教育目標和追求都可能成為一句空話”。[1]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而讓高校有機會結合新的技術的發(fā)展進行課堂創(chuàng)新和改造。一方面,要注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向強調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式。另一方面,高校應借助信息技術將智能手機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把手機變成實用的教學工具。目前就有高校開發(fā)出了界面友好的教學互動平臺,將社交的實時性和參與性引入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是“輕量級的翻轉課堂,是新形式的混合式學習,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賦予全新的體驗。[2]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與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效結合,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性和積極性。
4.加強師生及同伴的交流與互動
要注重加強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趯W習投入各因子與不同學習收獲的深層相關關系提升學生學習收獲。從學習投入與學習收獲關系的驗證性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師生交流”與“學術性收獲”的相關性最大,“同伴互動”次之;“同伴互動”與“社會性收獲”相關性最大,“師生交流”次之。“師生交流”與學生“社會性收獲”的相關性低于“同伴互動”,建議教師不應僅僅專注于“授業(yè)”和“解惑”,也應注重“傳道”。總括而言,“同伴互動”及“師生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收獲影響最大,驗證了帕斯卡雷拉關于“社會性人際互動”對學生學習收獲影響的論斷。
因此,要注重在課堂學習環(huán)境以及學生培養(yǎng)方案與體系中營造一種有助于促進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氛圍和交流平臺,或者說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來增進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從而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參與性。建議高校在教學方面要靈活學生選課及學分認可制度,鼓勵跨學科、跨年級學生交流互動,培育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多樣性“群體”和“圈子”,擴大學生接觸面和眼界,鼓勵研討式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生活方面,要注重充分重視宿舍文化建設,把大學宿舍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陣地。[3]
注釋:
[1]鄔大光. 向大學課堂要質量[EB/OL]. http://alumni.xmu.edu.cn/xiaoy/ literaryworld/20151216/4131.html,2016-04-02.
[2]混合式教學工作坊:雨課堂傳授玩轉課堂新妙招[EB/OL]. http//www.edu.cn/xxh/focus /xs_hui_yi/201603/t20160329_1381267.shtml,2016-04-02.
[3]史秋衡.大學生學習情況究竟怎樣[J].中國高等教育,2015,(21):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