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諶顏 陳姝潔
摘 要:為了能夠對于內蒙古牧區(qū)草原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于內蒙古牧區(qū)草原進行了多樣性的調查。主要是使用比較樣地法來對于牧區(qū)的烏拉蓋草原16個不同群落類型的α多樣性特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物種數隨取樣面積增加呈對數增加,不同群落類型的α多樣性測度值都表現出山地草甸類、溫性草甸草原類具有較高的多樣性指數,而低地草甸類擁有較低多樣性指數;群落的多樣性更多會受到均勻程度指數的影響。
關鍵詞:內蒙古;牧區(qū);草原;多樣性;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S8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233
1 研究背景分析
本調查研究主要在2016年8月選擇了烏拉蓋管理區(qū)不同群落類型的草原代表性群落典型地段,設置了16個觀測樣地。
2 研究方法分析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遵循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規(guī)定的調查方式。該調查方式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2012年調查草地植物多樣性的使用的一種方法,并且經過事實證明是科學高效的一種普遍方法。在進行實地調查之前,制定了一系列合適的路線,并根據路線找到了監(jiān)測的樣地。來到樣地之后會根據當地的地形以及植被情況等來決定監(jiān)測樣地的中心點位置。確定位置以后,使用標桿進行中心點的標記。從空間狀態(tài)來看,調查的樣地基本上是呈現連續(xù)分布的情況。選擇和100m×100m的樣地作為代表性的觀測樣地。并且通過這塊樣地的中心店位置作為參考,使用了定位裝置和繩子等工具,在東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確定了4條樣線,每條線都保持在250m左右。另外還設置了2條對角樣線,方向是西南方向以及東北方向。工作人員從中心點開始記錄,保存了天氣數據以及景觀照片等進行存儲,并且通過室內測定。
3 結果研究
經過相關的調查得知,在一個觀測區(qū)域當中,物種的數量會因為面積的擴張而逐漸增多,具體是以對數型增長。在觀測區(qū)域的面積達到某一個數值的時候,物種數量增長趨勢會明顯緩和。在本文觀察的16個樣地內,物種豐富程度變化是比較明顯的,在7~19種之間。其中位于“賀場農技委樣地和賀場芍藥谷樣地”的“羊草+苔草+雜類草、針茅+苔草+羊草+雜類草”群落類型物種數最多,都是19種;并烏拉蓋牧場農乃分場的“蘆葦+堿蒿+苔草+星星草+雜類草”類型物種數最少,是7種。
在本次的調查研究過程當中,共調查了16塊樣地,物種統(tǒng)計數量在258種,分屬146屬41科。其中菊科植物最多,占20%;禾本科植物次之,占12%;豆科植物占9%。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共占21%,這也說明烏拉蓋草原優(yōu)質牧草比例相對較高。在2015年共調查了9個樣地,統(tǒng)計物種數量達到281種,分屬151屬,40科。2a的時間當中共調查了25塊樣地,統(tǒng)計物種數量達到了423種,分屬179屬,45科。在2015年調查的9塊樣地當中,樣地平均物種數量達到17種/m2左右,調查樣地中最低物種數量達到13個/m2,最高23個。在2016年共調查樣地有25個,樣地平均物種數13個/m2,調查樣地中內最低物種數7個/m2,最高19個。在2a時間調查的25個樣地當中,樣地平均物種數15種/m2。從上圖可以看出,樣地設置涵蓋了絕大部分草原,這說明烏拉蓋草原單位面積物種數是比較豐富的。
參考文獻
[1]章力建,李兵,張志如.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服務功能及我國草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J].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09(3).
[2]李新一,洪軍,劉杰,等.草原生態(tài)補償的實踐與探索[J].內蒙古草業(yè),2009(2).
[3]鄭偉,董全民,李世雄,等.放牧強度對環(huán)青海湖高寒草原群落物種多樣性和生產力的影響[J].草地學報,2012(6).
[4]武建雙,李曉佳,沈振西,等.藏北高寒草地樣帶物種多樣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J].草業(yè)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