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麗 蘆 爽
據統(tǒng)計,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1種惡性腫瘤,其中超過80%的屬于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目前臨床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生物療法。對于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患者,臨床上一般使用放療與化療進行治療。對于被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的患者,常常使用化療進行治療。本文的研究集中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靶向治療上。吉非替尼作為一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競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催化區(qū)的ATP結合位點,從而阻斷下游信號傳導路徑,抑制腫瘤生長、轉移和血管生成。本文選取吉非替尼作為實驗觀察藥物,對比多西他賽聯(lián)合順鉑給藥[2],觀察吉非替尼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并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并具有完整病例的共15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75例。所有患者均經支氣管鏡活檢或肺組織穿刺活檢進行確診,且所有患者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測均無明顯異常,并無高血壓、糖尿病病史。150例患者中男性99例、女性51例,年齡35~65歲,平均(53.72±7.92)歲;病理類型:低分化癌9例,鱗癌11例,肺泡癌13例,腺癌117例;臨床分期:ⅢA期27例,ⅢB期36例,Ⅳ期87例;轉移部位:淋巴結52例,肺36例,肝29例,腦14例,腎上腺11例,骨13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臨床資料方面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對照組給藥方式為:第1天多西他賽75 mg/m2靜脈滴注,順鉑75 mg/m2分3天靜脈滴注,21天為1個周期,療程4~6個周期,同時給予其他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給藥方式:給予口服吉非替尼250 mg/天,療程為3個月,同時給予其他常規(guī)治療。
①觀察比較2組臨床效果:療程結束后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并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關于實體瘤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另外,使用Karnofsky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體力狀況進行評價。②觀察比較2組不良反應,考察的不良反應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惡心或嘔吐、皮疹、腹瀉、肝臟毒性、神經毒性、肌肉關節(jié)毒性[3]。
實驗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為82.6%,對照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為70.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2,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病情控制率)比較(例,%)
另外,還比較了2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差異,并使用Karnofsky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體力狀況進行評價,發(fā)現2組在治療前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經治療后,2組病情改善明顯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白細胞計數和Karnofsky評分比較
實驗組有1例患者并發(fā)了間質性肺炎,對照組有2例患者并發(fā)了間質性肺炎,2組發(fā)病率均較低。實驗組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皮疹、腹瀉、肝腎毒性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05、6.37、11.52、8.03,P<0.05)。2組均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例,%)
臨床上治療肺癌的方法中,相比手術的局限性、放療的不耐受性,藥物治療更加適合晚期癌癥患者、病灶發(fā)生轉移的患者以及因高齡或體質等原因耐受性差的患者。
臨床中常規(guī)使用的抗腫瘤藥物為細胞毒藥物,包括作用于DNA化學結構的藥物如鉑類化合物、影響核酸合成的藥物如培美曲塞、作用于核酸轉錄的藥物如阿霉素、干擾微管蛋白合成的藥物如多西他賽等[4]。這些細胞毒藥物雖然能夠殺死腫瘤細胞,但是由于選擇性差,同時對機體的正常細胞以及骨髓細胞均有較為嚴重的殺傷作用,從而導致惡心或嘔吐、皮疹、腹瀉、肝腎毒性、神經毒性等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較差且非常容易產生耐藥性[5]。如今,對于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究日漸成熟,許多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也進入臨床。分子靶向藥物能夠精準地作用于相應的靶標,影響信號通路的傳導,通過對某些癌癥相關基因的調控從而達到抗腫瘤的目的。吉非替尼作為第一個上市的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臨床研究階段就表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改善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尤其是晚期或已經發(fā)生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6]。從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吉非替尼在臨床上也逐步被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所使用。相比傳統(tǒng)細胞毒藥物,吉非替尼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患者使用更加方便[7]。
本文選取15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2組,給予實驗組患者吉非替尼治療,對照組多西他賽聯(lián)合順鉑治療。結果顯示給予吉非替尼治療的實驗組病情改善率為82.6%,明顯高于普通化療治療的對照組70.6%(P<0.05)。2組患者并發(fā)間質性肺炎的發(fā)病率均極低,對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實驗組發(fā)生中性粒細胞減少、惡心或嘔吐、皮疹、腹瀉和肝腎毒性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2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結果說明吉非替尼作為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傳統(tǒng)化療藥物,病情改善率更高,不良反應更少,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另外,吉非替尼與其他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聯(lián)合使用達到同時作用于多個分子靶標可能會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對耐藥性的問題也能有更好的改善,但這都需要臨床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