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晗 汪 逵 鄧民強
腦膠質瘤是原發(fā)惡性腦腫瘤,致死率高,復發(fā)是降低預后甚至引起死亡的直接因素。少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的主要因素是膠質瘤干細胞,因此推薦將其作為再手術價值評估的參考指標[1]。分析再手術后患者預后質量的相關因素能指導今后手術的改進。本研究采用分析復發(fā)腦惡性膠質瘤影像學特征,并行黃熒光顯微鏡手術,分析預后,報告如下。
納入研究小組所在醫(yī)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間收治的原發(fā)腦惡性膠質瘤術后放化療復發(fā)再行手術治療患者共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21~69)歲,平均(57.23±2.98)歲;病變部位:丘腦1例,島葉4例,頂葉4例,顳葉10例,額葉13例;病理類型:膠質母細胞瘤7例,星形細胞瘤2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頭痛、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行走不穩(wěn)、不完全失語等癥狀。納入條件[2-3]:家屬及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齊全;完成隨訪;經CT、MRI等檢查確診的復發(fā)腦惡性膠質瘤。復發(fā)診斷標準[4]:出現(xiàn)在原發(fā)腫瘤處或其周圍2 cm范圍內,復發(fā)時間為首次切除至定期復查發(fā)現(xiàn)病灶復發(fā)的間隔時間,再次手術術后病理結果確認復發(fā)膠質瘤。
病變邊界模糊,范圍大,以彌散性浸潤生長為主;累積腦組織有腦溝消失或變淺現(xiàn)狀、腦室縮小現(xiàn)象和腦組織腫脹現(xiàn)象;頭顱CT下病灶呈彌漫性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MRI下雙側大腦半球表現(xiàn)為對稱的彌漫性高信號灶,T1WI上出現(xiàn)低信號或等信號,病灶區(qū)無強化表現(xiàn)。其中4例有病變周圍輕度增強或周圍溝裂內線裝增強;11例患者MRI下可見血管強化、腦膜強化影,提示腫瘤浸潤至血管和腦膜。
首次手術術前病例分級為Ⅰ級10例,Ⅱ級11例,Ⅲ級7例,Ⅳ級5例。其中22例行全切除術,10例行次全切除,術后行常規(guī)放化療。
在黃熒光下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前行熒光素鈉皮試,稀釋0.5 ml熒光素鈉至5 ml完成靜脈推注,皮試陰性可行手術,稀釋5 ml熒光素鈉為熒光素鈉液(20%),按5~10 mg/kg行靜脈滴注,使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剪開硬膜調至熒光模式,可見腫瘤實質部位有黃綠熒光腫瘤,周圍為淡黃色,若患者出血則調至普通光模式,將染色腫瘤切除后調至普通光模式,在保護神經功能前提下爭取顯微鏡下最大限度切除復發(fā)腫瘤組織,關閉顱腔行常規(guī)治療。術中取標本組織行石蠟包埋,制作切片,厚度為3 mm,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將一抗CD133、Nestin滴入,孵育后架二抗IgG-RNITC、IgG-FITC;經DAPI復染細胞核,置入熒光鏡下觀察。陽性判斷方法[5]:胞漿為綠熒光則Nesin為陽性;細胞膜或細胞質為紅熒光則CD133為陽性;若為黃熒光且出現(xiàn)藍色細胞核則CD133/Nestin為陽性,由同一閱片師完成以上操作。
對比兩次手術KPS分值[5](分值越高越好)、腫瘤體積、CD133/Nestin陽性表達;記錄手術結果;隨訪24個月左右記錄生存率,對比不同切除方式、腫瘤體積、術前KPS分值、間隔手術時間患者生存期。
KPS評分、腫瘤體積及腦膠質瘤干細胞標記物CD133/Nestin陽性對比與首次手術相比,再次手術腫瘤體積小,KPS評分高,CD133/Nestin陽性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指標比較
32例患者再次手術距首次手術時間為(5~15)個月,平均(9.45±1.50)個月。再次手術切除方式:全切除術者共25例,次全切除術者共7例。術后治療:術后采用伽馬刀立體定向放療共23例,術后僅行Ommaya囊間質化療者共9例。
32例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為(24.52±0.41)個月, 半年生存率為96.88%(31/32);1年生存率為81.25%(26/32);2年生存率為46.88%(15/32)。
術前KPS分值≥70分、全切除、腫瘤體積<50 cm、再手術與首次手術間隔時間≥1年的患者再手術后生存期更高,P均<0.05,見表2。
表2 患者再手術生存期對比
經COX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切除方式、腫瘤體積及術前KPS分值與預后相關,腫瘤體積≥50 cm、KPS<70分是生存期短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COX回歸分析結果
腦膠質瘤是較常見的腦惡性腫瘤,表現(xiàn)為浸潤生長,手術仍然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隨著顯微技術的進步使提高了手術效果,但顯微手術在組織全切除上有一定難度,因此術后需要給予放化療治療,以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或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使殘留腫瘤細胞增殖可能性降低,但即使如此也難以避免復發(fā),這使腦膠質惡性腫瘤成為神經外科治療難題[6-7]。本研究共收集32例術后放化療后復發(fā)的腦惡性膠質瘤,分析其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首次術后短期CT和MRI下并無復發(fā)跡象或殘留腫瘤,但隨時間推移出現(xiàn)原位復發(fā)。提示有部分腫瘤細胞未被放化療殺傷。關于腦惡性膠質瘤復發(fā)后是否有必要再行手術治療一直存在爭議。不支持再手術治療的研究者主要觀點為:惡性腦膠質瘤復發(fā)風險極高,即使行手術和放化療也無法阻擋復發(fā),再手術治療不僅無法避免復發(fā),還會耽誤挽救時間,增加患者機體痛苦、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8-9]。支持再手術的研究者認為行醫(y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盡力拯救生命,發(fā)揮職業(yè)道德,應積極行再手術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期限[10]。本次32例患者6個月生存率為96.88%、12個月生存率為81.25%,24個月生存率為46.88%,與李勝斌等[11]研究者報道的無再手術24個月生存率(12.01%)有顯著差異。
通分析本研究結果,筆者支持對部分患者再手術治療,以下是再手術治療的意義分析:①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首次手術相比CD133/Nestin陽性率高,P<0.05。CD133/Nestin是膠質瘤干細胞重要標志物,而膠質瘤干細胞在腦膠質瘤組織中有表達,被研究者們證實是膠質瘤惡性生物行為的誘導因素,是腦腫瘤復發(fā)的主要危險因素[12]。本次研究中再手術患者首次手術有大量CD133/Nestin陽性表達,成為復發(fā)高風險因素。再次手術后CD133/Nestin陽性表達較首次手術低,提示再次手術后復發(fā)風險較低,有必要給予再手術治療。②本研究中,再次手術后患者KPS評分較首次手術后KPS評分高,P<0.05。KPS評分是評估患者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常用工具,在國際范圍廣泛應用。李鑫等[13]研究者指出,術后KPS及術前KPS評分與腦腫瘤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和生存期限有關,腦腫瘤患者術前KPS評分≥70分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分值及1年生存率較<70分組高,P均<0.05。本研究經COX歸回分析發(fā)現(xiàn)術前KPS<70分是腦惡性膠質瘤術后放化療復發(fā)再手術生存期短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于術前KPS評分≥70分的復發(fā)腦惡性膠質瘤患者可以考慮再手術治療以延長生存期。③再次手術患者腫瘤體積小較首次手術時小,P均<0.05。本研究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腫瘤體積≥50 cm3是生存期短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0.05,術前腫瘤體積<50 cm3的患者術后生存期可達到(18.01±1.52)個月。因此對腫瘤體積<50 cm3的患者可考慮再手術。根據(jù)其它研究者研究成果及本文成果,筆者認為腦惡性膠質瘤術后放化療復發(fā)者可再手術,以下患者可從中獲益[14-15]:①手術顱骨窗外凸、顱內壓增高、明顯的神經系體征;②原術區(qū)高密度影,腦組織、囊性占位、腫瘤向顱骨窗外突出或腦水腫嚴重;③年齡較低,身體狀況良好,無重要臟器損傷;④術前KPS評分≥70分,腫瘤<50 cm3。⑤患者能耐受再手術痛苦并具備經濟能力。
綜上,再次行顯微手術治療可用于部分腦惡性膠質瘤復發(fā)患者中,降低腦膠質瘤干細胞標志物水平,延長生存期限,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對術前KPS分值過低,腫瘤多大的患者應慎重選擇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