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萬 王小進 仲 陽
肝癌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1]。當前,診斷肝癌的臨床常用方式主要為增強CT和MRI,為研究和分析增強CT與MRI的診斷準確率情況,本研究對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資料完整肝癌確診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重點比較CT與MRI的診斷準確率,現(xiàn)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2]。
入組資料為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最終經(jīng)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的110例肝癌患者,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61.3±5.1)歲,病程1~17個月,平均病程為(7.3±2.2)個月[3]。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消瘦、低熱、肝區(qū)疼痛等?;颊吲R床資料完整,排除對比劑過敏及資料不完整患者,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4-5]。
CT檢查采用西門子16排螺旋掃描儀,對患者實施全肝增強掃描,參數(shù)如下:I=150 mA;v=120 Kv;T=0.8 s;層間隔=5 mm;以3.0 ml/s流率,高壓注射濃度為300 mg I/ml的碘海醇100 ml。實施動脈期25 s、靜脈期60 s、延遲期180 s增強全肝掃描。
MRI檢查采用聯(lián)影1.5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對患者實施加權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參數(shù)如下:層厚=5 mm,層間隔=2 mm;梯度場強=45 mT/ m。對入組患者實施T1WI和T2WI加權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通過肘經(jīng)脈,以2.0 ml/s流速,高壓注射對比劑釓噴替酸葡甲胺(0.1 mmol/kg),實施動脈期25 s、靜脈期60 s、延遲期180 s掃描。
由兩位高年資(5年以上)影像學醫(yī)師在預先未知開展研究的情況下進行單獨評估,以術后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評價增強CT與MRI在病灶檢出、診斷準確率(診斷準確度=診斷正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情況。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以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6]。
由表1可見,MRI在肝外病灶檢出方面與CT基本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檢出肝內病灶為(2.9±0.6)個,高于CT檢出肝內病灶的(2.3±0.6)個,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增強CT與肝臟MRI病灶檢查情況
由表2可見,經(jīng)過病理檢查最終確認本組110例患者中,腫瘤直徑≥3 cm的42例,<3 cm的68例。CT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88.10%,MRI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95.24%,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67.74%,總診斷準確率為71.82%。MRI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95.59%,總診斷準確率為95.45%。兩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增強CT與肝臟MRI診斷準確情況比較(例,%)
肝癌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是增長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7]。由于肝癌特異性不強,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已經(jīng)進入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病理學依然是診斷肝臟站位的“金標準”,但是病理學必須經(jīng)過有創(chuàng)方式進行,穿刺可導致針道出血,嚴重時可能發(fā)生腫瘤針道轉移,在應用時必須十分謹慎[8]。近年來,醫(yī)學影像學技術發(fā)展迅速,在肝癌診斷及分期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肝癌影像學檢查方面,最為常見的是CT和MRI。典型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一是患者動脈期顯示高信號及高密度,二是靜脈期強化最大,肝癌組織下降為低密度或等密度;三是延遲期肝癌組織進一步下降。整個過程“速升速降”特點明顯,具有“快進快出”的特征。
伴隨著CT技術的發(fā)展,在掃描時間間隔和分辨率都在逐步優(yōu)化,偽影干擾影響明顯減低,在較大范圍內可對圖像進行重組和分析,可顯示肝區(qū)較小病變情況,通過增強對比劑,還能夠在顯示形態(tài)特征的基礎上反映血流特征[9]。采用增強CT進行肝癌診斷,通常需要首先進行平掃。優(yōu)于肝癌組織密度低于正常組織,在注射對比劑后,患者肝臟增強CT表現(xiàn)情況和肝區(qū)腫瘤供血具有較強關聯(lián)性,但在動脈期25 s、靜脈期60 s、延遲期180 s之間存在“快顯快出”的情況,特別對于一些低供血腫瘤在診斷方面有較強的局限性,此外,CT檢查除患者有一定的輻射風險外,對鄰近組織的顯示情況也不夠理想[10]。
與增強CT比較,MRI具有無放射性特點,患者無受輻射風險,在圖像采集上,信號更多,對軟組織分辨率也變得更高,MRI技術可從多個方位成像,1.5T MRI克服了早期MRI成像緩慢的問題,采用MRI進行肝臟檢查,可清晰獲得患者肝臟圖像,并可獲得肝臟功能及代謝信息,MRI多序列成像優(yōu)勢,還能夠依托信號特征的差異性,來分析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組織情況,更加準確的判斷結節(jié)性質,區(qū)分腫瘤的良惡性作用顯著[11]。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在肝外病灶檢出方面與CT基本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檢出肝內病灶為(2.9±0.6)個,高于CT檢出肝內病灶的(2.3±0.6)個,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增強 CT和MRI對肝區(qū)外沿膽管浸潤的散在分布肝癌組織診斷效果不夠理想,存在漏診問題。而肝區(qū)內病灶檢查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經(jīng)過病理檢查最終確認本組110例患者中,腫瘤直徑≥3 cm的42例,<3 cm的68例。CT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88.10%,MRI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95.24%,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67.74%,總診斷準確率為71.82%。MRI組腫瘤直徑<3 cm診斷準確率為95.59%,總診斷準確率為95.45%。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研究結果中可明顯發(fā)現(xiàn),增強 CT和MRI對不同大小腫瘤診斷準確率差異明顯,MRI在直徑低于3 cm腫瘤診斷上,準確率更高,考慮與直徑較小肝癌患者血供動脈期不夠明顯,因此在CT檢查中鑒別更加困難,容易出現(xiàn)漏診。
綜上所述,增強CT和MRI在肝癌診斷中均有廣泛的應用,在診斷準確性方面MRI更具優(yōu)勢,尤其是直徑在3 cm以下的病灶確診率優(yōu)勢更加明顯,可進行臨床推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