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陳惠
近些年來,“留守兒童”這個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雜志、報紙等各類公開的媒體上,被冠以這個稱呼通常意味著將要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會被社會工作列為重點幫扶對象,更是近年來政府和媒體呼吁全社會都要加以關心與關愛的群體。
作為一名社工師,多次參加社工幫扶活動,因“安徽省民政廳江淮社工行動——成長相伴”項目多次踏入懷遠縣淝河鄉(xiāng)新集村,從而接觸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走近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村里的每個孩子都很簡單、樸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我喜歡一個一個地叫他們名字,如果非讓我給這個群體命名,我想我更愿意叫他們“村莊孩子”,是不是更能體現(xiàn)出一種親切和溫情呢?
他們都是些十歲左右的孩子,父親或父母雙方長期在外打工,留下他們跟隨爺爺奶奶或親戚鄰居在村莊生活。據(jù)統(tǒng)計,新集村共有一百多名這樣的孩子,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有四十名左右,這些孩子也是此次項目的重點服務對象。
按照工作安排,我們首先進行入戶走訪?!坝袉栴}較突出的嗎?”我們問村干部。村計生專干宋大姐回答說:“有,一戶是小女孩13歲了,父親被判了無期徒刑,母親改嫁到了外地,家里只有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另一戶,強強和濤濤是一對堂兄弟,哥哥上四年級,弟弟上一年級,他們的爸爸都在外地打工,已經(jīng)連續(xù)好幾年沒回家了,他們的媽媽都改嫁到了外地,兄弟倆由爺爺奶奶照料。”
在宋大姐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這些孩子的家,臟、亂是我們踏進小女孩房間的第一印象,床上被子衣服胡亂地擺放,有的都能看到明顯的污漬,地上隨便扔著垃圾、鞋子等,奶奶很熱情,招呼我們吃東西。
接著去了強強和濤濤家,我們進去的時候,兄弟倆正在堂屋里看電視,濤濤明顯小很多,應該是弟弟,非常好動,一臉的懵懂的樣子,強強要大一點,應該是哥哥,看起來也成熟穩(wěn)重一些。他們的奶奶介紹說:“過年的時候強強媽媽接強強到改嫁過去的那家住了一陣子,強強媽現(xiàn)在又生了個小男孩……”奶奶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強強的頭垂得很低,臉漲得通紅。
我們試著與孩子建立初步的信任關系,除詢問他的姓名、年齡、年級外,聊聊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最喜歡玩的游戲、最喜歡哪門功課、在學校有幾個好朋友,等等。走訪進行得很順利,在我們看來,孩子們都是單純可愛的。雖然這些孩子沒有父母陪在身邊,但他們是自由快樂的,一如自由生長的植物,生機蓬勃。
孩子們在挑選書籍
孩子們的手工作品
我是在后來組織的“好習慣伴我共成長”主題小組活動中注意到小雨的。十歲的小雨瘦瘦的,皮膚有點黑,在活動和討論中表現(xiàn)都很出色,成了組長?;顒咏Y束后,別的孩子都紛紛離開教室回家了,只有她還站在門口等我,說爺爺讓她鎖教室的門。我問她爺爺在哪里?她指向隔壁志愿者培訓班的教室,說她爺爺在那邊。于是,我見到了小雨的爺爺——黃老先生。
黃老先生很健談,退休前做過多年的高中化學教師,曾擔任過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他說,本地凡讀過高中的人基本都是他的學生,談到這些留在村莊上的孩子,他很為他們的現(xiàn)狀擔心,也為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痛心不已,希望能為孩子們做些什么,所以報名參加了志愿者活動。
從春末到深秋,我們已經(jīng)踏進新集村很多次,孩子們和村民從最初的新奇驚訝,變?yōu)闊o話不談。通過一次次的活動,我們目睹了孩子們的變化和成長,從亂扔亂放變得講究秩序了,馬虎粗心的孩子變得細心了,內向的孩子變得開朗了。許多位熱心村民還自愿加入了兒童關愛志愿者的行列。
這些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工作的意義,體會到了公益服務的快樂,更因為可以幫助到“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改變村民的想法而感到欣慰。
“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來了斗爭的草,才是堅韌的草”。新集村的孩子和做為社工的我們,就如遍布鄉(xiāng)野的小草一樣平凡而普通,但我們都一樣的不屈不撓、努力向上,相信我們一定能成為堅韌的、斗爭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