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美林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在新課程理念下,合作探究逐漸深入課堂,教師也有意識地嘗試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然而部分教師對合作探究認識缺位,學生合作效率低下,重形式、輕實質(zhì),學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fā)展等諸多合作探究中的可操作性問題日益凸顯。合作探究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嘗試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引”促合作,以“領”促探究。
科學來源于生活,小學科學教材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照搬課本的教材設計,會封鎖學生學習體驗的途徑。因此,需要教師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創(chuàng)新重組科學教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
例如,教學《吹泡泡》一課時,教師利用自己配置的泡液和工具,造出一個大泡泡,套住了一個同學,卻沒有直接告知學生泡泡液的配置材料和比例,而是為學生留下更為自由、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在小組里交流分享,再進行合作嘗試,最后配置出泡泡液。這種在既定目標下積極合作探究的方式,能使合作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同時,教師在挖掘生活素材時,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學知識,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研討問題。一個有思考價值,富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趣味性的問題能激活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
例如,在上《滾圓筒》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個游戲:把圓筒放在斜坡上,圓筒卻不會滾下來。學生一臉的疑惑,不需要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的腦海中已經(jīng)跳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圓筒不會滾下來?雖然很貼近生活,但是學生不能憑直覺做出解釋,需要選擇性地利用教師準備的水、米、花生、鐵塊、木塊等材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才能解開疑惑,問題解決水到渠成。
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有時會出現(xiàn)意見相左、討論異常激烈的情況,或者是把合作探究當作“閑聊”平臺,此時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與參與。我們要有效地整合資料和觀點,“該出手時就出手”,給予學生啟迪和幫助,把“導”表現(xiàn)為一種“激勵”。
例如,教學《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一課時,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和實驗探究,認為拍、擊、敲、打等方法能產(chǎn)生聲音,而不能換個角度從被拍、擊、敲、打的物體上來觀察、分析,導致教師的預設無法完成。這時需要教師進行巧妙的引導,才能生成一個又一個的“閃光點”,使課堂精彩紛呈。
另外,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必然會存在各種差異,對不同的問題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法和看法。這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交換觀點,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考慮問題,這樣學生的探究熱情才能被激發(fā),才能對所學的科學知識有更深的感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討論,是實現(xiàn)合作探究有效性的關(guān)鍵。
例如,在《小車的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小車運動得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怎樣進行驗證?學生集思廣益,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和認知能力,進行激烈的討論,大膽地猜測,進行探究、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思維資源共享,發(fā)掘出更多、更好的辦法,更深入地進行探究。
學生進入課堂前并非一個空白的個體,而是具有一定思想的鮮活個體,每一個學生都希望有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有表現(xiàn)自我的舞臺,能夠在科學課堂上一展風采,但由于課堂容量有限,能得到這樣的機會的學生少之又少。因此,在小學課堂上,會出現(xiàn)小組合作中組員語言“霸權(quán)”、活動“霸權(quán)”的現(xiàn)象。此外,在一些科學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分組實驗,教室立馬出現(xiàn)一片熱烈討論或分組實驗的場面,但實質(zhì)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活而無序”。有時在合作匯報時,組長不能完整表達小組的意見和觀點,充其量只是個人觀點表達,小組合作形同虛設。
在筆者看來,首先,這類現(xiàn)象的改進需要從小組設計的底層入手,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以有序替代無序。要求學生在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組長的安排下,有序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要尊重所有成員,都要仔細傾聽每一個成員的意見,匯報員要做好本職工作,要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jié)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其次,要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規(guī)。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制定出小組合作學習的規(guī)則,學生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更愿意遵守和執(zhí)行,而不會當成一種負擔。如果規(guī)則遭到破壞,學生也能接受處理的辦法。最后,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獨立思考開始,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科學《沙子和黏土》時,我將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分別對組員進行編號,引導學生在識別沙子和黏土時,讓學生有序觀察沙子和黏土,有序按一按、捻一捻沙子和黏土,再指導學生慢慢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觀察現(xiàn)象時,教師將小組的四名成員又分成兩組,一組負責將清水倒入沙子,另一組負責將清水倒入黏土,讓兩小組成員都能有對等的參與機會,在其中一組倒清水時,另一小組負責觀察滲水現(xiàn)象,觀察滲水快慢等。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有序分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沙子和黏土的識別活動,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生操作與觀察過程中水到渠成。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傾聽。現(xiàn)在許多學生注重自我表達,對他人的發(fā)言不重視。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三聽”:一聽發(fā)言,要聽完整,不插嘴;二聽要點,要理解他人的觀點;三聽思考,對他人觀點要有自己的見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表達,學會討論,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會表述他人觀點,學會在交流討論中將觀點融合,達成共識,形成組內(nèi)觀點,這樣學生就能在合作中互助發(fā)展、互助提升。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xiàn)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在科學探究中首先要自評。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要馬上請一名學生幫他糾正,或教師糾正,而要給他一個自我評價的機會,讓他在評價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完善自我。培養(yǎng)自我評價的習慣,讓學生擁有一種動力、一種態(tài)度、一種對完美的不懈追求的精神[1]。其次是學生互評。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之間關(guān)注對方的閃光點,同時為對方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見,以待完善,達到同學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共同發(fā)展的局面。最后是教師評價。教師要全方位評價學生的水平,不僅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要注意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行考查。對每個學生的科學探究學習作出一個適時、適度的評價,學生會更樂于參與到積極的學習中來,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課堂教學是群體性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一定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不能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要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選擇空間,引領學生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