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菊
露絲·苯尼迪克特是上個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兩位女性美國人類學家之一。師從于著名的人類學家博阿斯門下,憑借《論北美洲守護神領的觀念》一文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從那時起,她就開始對北美印第安部落文化進行廣泛觀察以及深入比較,對于地處同一范疇但是卻又有著不同文化類型的部落給予了深刻關注,這也為她《文化模式》一書的寫作奠定了基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其理論“對于文化人類學,尤其是有關文化與個性這個領域的研究有著深刻的影響”。
《文化模式》向來被學界視作是苯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被視作本世紀關于文化問題討論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全書一共分為八章,第一章題為“習俗的科學”,作者指出人類目前所存有的所有的本性是由文化以及社會習俗所塑造的而不是靠生物進化演變而來的,由此旗幟鮮明的對所謂“生物文化遺傳”給予了反駁;第二章題為:“文化差異,”在此作者提出了“文化差異”是由文化選擇的結果,反對生物學上的那種純文化差異說;第三章題為 “文化整合”,作者指出人類在選擇了適合自身的行為方式以后又是如何在此基礎上整合為我們今天所關注與研究的文化模式的,反對分離的個體研究,強調(diào)整體研究的重要性;在第四、五、六這三章里作者用新墨西哥的普布韋落人、多布以及美洲西海岸這三個不同的原始部落的不同文化類型進行了整體分析;第七章標題為“社會的本質(zhì)”,在這一章里作者著重論述了整個社會在文化整合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強調(diào)個體在這一過程中的天生對立、不適應以及努力適應的關系;在第八章中作者提出在文化發(fā)展以及變遷的過程總會出現(xiàn)這些不適應的個體,我們應該對這些個體給予寬容以及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對其進行排斥,只有這樣文化才可以不斷地吸收進新的東西,以此來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
《文化模式》一書之所以從1935年出版至今,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還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除了作者自身在本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異己文化的態(tài)度,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包容同情以及理解之外,其研究特點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的學者在進行文化人類學以及相關學科研究時值得借鑒的。具體來說其研究特點可以分為三點:即整體研究觀、對比研究觀以及文化相對研究觀。
整體觀、整體思想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社會十分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人類樸素世界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指出“思想的本質(zhì)都在于把事物綜合為一個統(tǒng)一體?!痹凇段幕J健芬粫凶髡咧赋觥罢w并非是其所有部分的組合,而是那些部分的獨特的排列和內(nèi)在的關系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實體的結果?!彼磳Π盐幕M行“原子式”的割裂分析,認為這樣會失去研究文化的意義。故本節(jié)筆者主要依據(jù)作者對第五章多布內(nèi)容為例,對其整體研究觀進行論述。
多布位于當特爾卡斯托群島,多布人是美拉尼西亞西北地區(qū)最南端的部族之一,此地耕地以及魚類資源都十分貧乏,因此即使是在最鼎盛時期,當?shù)厝丝谝仓挥卸奈迦耍@是作者對多布這一文化區(qū)具象因素的論述,緊接著作者對多布人的社會組織、儀式觀、宗教觀以及其對待經(jīng)濟、婚姻、生死態(tài)度等非具象因素進行了全面整體的分析,最終發(fā)現(xiàn)了多布人之所以會養(yǎng)成背信棄義,重視金錢權益等價值觀的原因。多布人以其陰險奸詐的性格而被鄰近島嶼民眾所唾棄,這份奸詐主要來源于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而正是這種社會組織助長了其惡意,并使其最終成為多布人所公認的一種優(yōu)秀品德。而對婚姻、巫術以及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態(tài)度在最終都在臨死的時候以一種非同一般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
作為具象因素的地理環(huán)境與作為非具象因素的宗教教義、社會觀念以及經(jīng)濟制度等因素作為一個整體最終使得多布人的生活充滿著敵意與惡意,為了生活他們可以互相欺瞞、互相傾軋,由此形成了他們生猜疑、殘忍以及冷酷的區(qū)域文化性格。
對比研究可以研究同一時期不同的區(qū)域,也可以研究同一地區(qū)不同的原始部落,通過對比研究可以進一步認識各個地區(qū)以及部落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文化模式》一書中作者不僅對新墨西哥的普布韋落人、特爾卡斯托群島的多布人和美洲西海岸的克瓦基特爾人的社會組織、經(jīng)濟觀念、婚姻觀念以及生死觀等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分析,并使各個原始部落與其周邊部落的文化差異通過對比得以進一步顯現(xiàn)。本節(jié)筆者主要通過作者對普布韋落人與西部平原上的其他部落之間的對比來認知作者的對比研究觀。
《文化模式》一書的第四章中作者通過對整個西部平原上的其他部落與墨西哥的普布韋落人之間在追求超自然力量上迥然相異的態(tài)度之間的對比,一方面,作者指出“西部平原上這種對夢幻的體驗所給與的力量的信仰是一種把理論上來是無限的自由給與個人的文化機制。”這種無限的自由極具破壞性。而普布韋落人則極其講究集體利益,注重傳統(tǒng),并且在一程度上將這種傳統(tǒng)擴大化了。另一方面,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間并不存在激烈的對抗,之所以會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只不過是兩個部落之間文化選擇的結果,在一個部落中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特定的表達形態(tài),在另一部落中可能會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表達形態(tài)。不同的表達形態(tài)只不過都是一種情感流露的方式而已。
當今學術界普遍認為“文化相對論”這一研究方法是在韋斯特馬克、以及“人類學之父”博厄斯以及其學生赫斯科維茨等人的不斷努力下完善而成的,他們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并沒有高低之分,因此衡量不同的文化也沒有絕對的標準。苯尼迪克特師從博厄斯,繼承了他的文化相對論的研究方法。她認為“現(xiàn)代社會思考的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充分思考文化的相對性,……對文化相對性的承認有其自身的價值,這些價值未必就是那些絕對主義者哲學理論所宣稱的價值?!惫时竟?jié)筆者主要就以《文化模式》中第八章“個體與文化模式”為例,來分析其文化相對論研究觀。
作者指出“當我們討論的行為在一個社會里,從概念上就被看作是變態(tài)的,這種窘境就形成了精神病學的價值?!痹诮裉斓纳鐣铮髷?shù)的國家仍將同性戀看作是一種精神疾病,然而在有些社會里同性戀的行為是可以得到認可的,在美洲的部落里他們卻為人所理解,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同時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所能接受的行為模式,在其他的部落中卻倍為推崇,且為人所津津樂道。因此作者指出我們應該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在這種“反?!倍皇菍ζ溥M行任何指責式的武斷批評。
每一個原始部落每一個民族不同文化模式的形成都是由最初的文化選擇所形成的,不同的部落與民族擁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思維形式,從而出現(xiàn)了文化差異這一復雜的結果。在文化差異存在的基礎之上,各個相近的部落之間會出現(xiàn)不同領域的相互滲透,以及由此滲透而出現(xiàn)的相互之間的改變,作者指出:每一種文化都會形成一種并不必然是其他社會形態(tài)都有的獨特的意圖。不同的文化模式實際上不同的文化整體,而即使作為一個統(tǒng)一獨立的文化整體,其也有相對性與區(qū)域性,也決不能過分的強調(diào)其整體而忽略每一種文化所特有的個性,這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是十分難于付諸實施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作者的文化整體研究觀、以及文化相對論的研究觀點在現(xiàn)代學科的諸領域中才會相繼受到強調(diào)。
今天人們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人文環(huán)境和其他各種因素之間的不同,各個民族的文化也有所差異,而這種文化差異會有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又會伴隨有“文化圈”的出現(xiàn)。而這種文化發(fā)展的模式都是不平衡的,文化的不平衡性會導致“文化中心說”的出現(xiàn),傳播論學派中的極端傳播論者更是認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有一個,即古埃及。而在今天全球化的發(fā)展過程之中,“文化霸權主義”是要強烈反對與抵制的。我們應該向作者所提倡的那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到社會要想穩(wěn)定與和睦就必須承認文化差異與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當然在這一過程當中還要堅持文化自信,而不是在這一過程中又一味的去附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應該認識到所有的文化都是一種文化資源,我們應當在不斷地文化“結構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文化的發(fā)展。
《文化模式》中作者對三個原始部落的分析以及在分析每個部落時以自己本民族文化作為關照都是跨文化比較研究以及主客體研究方法的體現(xiàn)。此外文化整體研究館以及文化相對論研究觀等研究方法的運用使得本書為今天民族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語言學以及社會學家在研究文化這一整體時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多樣性以及差異性的存在使得我們認識到作者在對待其他民族文化時那份寬容與理解的態(tài)度才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吸取的養(yǎng)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