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祥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學,安徽合肥 230000)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不但要充分認識到高中歷史教學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也要認識到某些歷史典故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價值。由此可見,如何提高學生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理解能力已成為當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議題。為此,本文就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誤區(qū)進行研究,并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能為高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所以,近年來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引導,但是由于教師對于探究性學習的適用性認識不到位,導致許多探究性學習活動在實施過程存在偏差。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一些高中教師對探究性學習進行了許多嘗試。但是由于其對于探究性學習的認識不足,使得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應用過于頻繁。一些課程內(nèi)容清晰明了,沒有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必要,大量的文獻查找和資料準備,不僅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還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
隨著探究性學習在高中各學科中的成功應用,一些教師過度吹捧該教學方法,認為加大應用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1]。而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探究性學習確實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但是卻并非適合所有課程內(nèi)容,也未必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適合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方法,而不應該盲目信任探究性學習的功效。
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資料查找、辯論以及后期集中講解的過程中實現(xiàn)緊密配合,使得學生能夠?qū)λ鶎W知識進行獨立思考,使其能夠根據(jù)所了解的細節(jié)和框架梳理所學的重點知識以及歷史概況,并且通過完整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升華所學史料和典故,促使學生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整體性提高。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探究性學習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查找問題以及教師解答問題這幾個步驟,許多教師沒有為學生留出思考時間,也缺乏活動的調(diào)劑,使得探究性學習存在僵硬化的弊端。
深入領(lǐng)會探究性學習的真諦,是教師開展歷史課程探究性學習的前提。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真諦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收集相應歷史資料,組織學生對所收集到的歷史資料進行討論和思考,進而對其做出符合邏輯的推斷。探究性學習之所以為眾多教師所推崇和喜愛,主要是因為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深刻地認識到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和了解,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這些歷史性事件提出相應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主要有問題性、自主性、思維性和開放性。其中,問題性是探究性學習的必要前提,是課堂開展和進行的必要條件與根本動力。自主性是指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能夠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zhì)。教師需要根據(jù)課程開展的狀況讓學生自由探索,獨立思考,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出問題的答案。思維性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首先要明確自己在思考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而非教師直接告知學生問題的答案。開放性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的答案,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既可以是學生獨立探索,也可以是學生和教師組合探索等多種形式。
探究性學習開展的前提是教師針對授課內(nèi)容,提出一些必要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專業(yè)性問題[2]。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課堂中探究性學習開展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嚴重影響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每節(jié)課所提問題過多,遠遠超過了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的能力范圍;(2)問題過于膚淺,一些識記類的問題學生只需識記即可,完全沒有必要開展探究性學習;(3)問題太偏,一些如“秦磚漢瓦”和“十里洋場”等未經(jīng)確認的歷史傳說,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會徒增學生的學習壓力;(4)問題過于復雜,如“探究學習中國古代官員制度對于我國當前用人制度的影響”,這些問題遠超過了學生理解的范疇,這種問題的探討會不斷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研究發(fā)現(xiàn),能夠體現(xiàn)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如由淺到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問題以及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維度來探索的問題和促進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問題等都對推動學生學習高中歷史,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3]。因此,教師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之前必須要對教學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做足功課,以對在探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探究性學習開展的關(guān)鍵條件就是探究方法的選擇,選擇正確的探究性學習方法有利于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已有的問題選擇出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文獻搜集法。文獻搜集法是學生在查找相關(guān)資料時的重要方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wǎng)絡(luò)和圖書館對相關(guān)知識點進行文獻檢索和查詢,爭取找出有效、齊全的文獻,以便于后期有針對性地回答相應的問題[4]。(2)調(diào)查法。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一歷史問題或歷史人物進行調(diào)查和研究,以獲得最權(quán)威的資料。該方法所得到的結(jié)果直觀可靠,對于學生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3)辯論法。對于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教師應該安排小組討論、辯論探討等方式,以期得到問題的答案,而且通過辯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于某些歷史問題的認識。
簡言之,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是提高學生邏輯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只有不斷完善高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和正確的方法,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