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嘗試應用網絡教研平臺進行拓展閱讀,即把教師精心選取的閱讀資料或學生自主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呈現在網絡平臺上,讓學生進行有效閱和網上討論,從而激發(fā)閱讀興趣,實現有效閱讀。我以學習《絲綢之路》為例,談談如何應用網絡教研平臺指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而本課中絲綢之路的來歷及意義學生本就不熟悉,難以調動學習興趣。但我們可以從絲綢入手,讓學生欣賞大量的絲綢面料、絲綢衣服,再出示地圖,顯示羅馬與中國相隔七千多公里,學生自發(fā)產生了“中國的絲綢是怎么被運送到歐洲的”這樣一個疑問。最后通讀全文后,學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古代有一條橫貫亞歐的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路,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使絲綢之路最終成為一條技術之路、文化之路、貿易之路。這樣設計,使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確定主題,小組分工合作。在了解課文內容后,再播放有關簡介絲綢之路的影像資料,真實的畫面、深情的講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在短片結束后,我拋出問題“關于絲綢之路,你還想探究它哪方面的內容呢?”學生興致盎然,通過師生共同的討論,我們確立了三個主題:絲綢之路的路線、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海上絲路。隨后,本班的12個四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專題,在小組內討論安排查找時間、地點、記錄、整理等事項。怎樣運用網絡快速查找所需資料呢?在當前的條件下,只能通過百度直接上網查詢,但網絡內容紛繁復雜,學生容易迷失自我,我設想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專門的網絡資料庫,將視頻、文字等內容綜合起來,使學生查詢資料更方便、快捷、安全。
三.網上瀏覽,搜集篩選信息。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內容后,有的小組成員統(tǒng)一行動,共同搜索、瀏覽、挑選有用信息,有的小組分頭行動,自己瀏覽信息。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同學們都將自己選取的信息或是摘抄、或是打印地呈現在小組內,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了有效發(fā)揮。
四.小組交流,整合處理信息。由于學生個體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所選取的資料不夠全面,因此,我采取了4人小組交流信息、整合處理信息的教學模式,各小組長負責將重復信息整合、無用信息刪除后,制作成小組研究成果:word文檔、演示文稿。還有個別小組查找到了有關視頻資料。此時,傳統(tǒng)師生間的交流已經成為了人機間、生生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增強了學生間的寫作交流能力,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
五.網絡展示,閱讀評價信息。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一份份精美的成果被“曬”到了我們的班級QQ群上,演示文稿中具體、清晰的絲綢之路路線圖,當同學們看到絲綢之路途徑甘肅時,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發(fā)言討論,還有的找出了“一帶一路”的相關視頻內容,并與海上絲路聯(lián)系在一起,更深刻地理解了絲綢之路的含義。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如: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鳩摩羅什、法顯、張騫的故事更是為同學們喜愛,討論得熱火朝天。在展示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學會了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同時創(chuàng)新能力、語文素養(yǎng)都得到了提高。
六.總結反思,提升閱讀能力。網絡展示、討論、評價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而且將語文學習延伸到了課外,保證了拓展閱讀的有效性。最后,為了更好地進行其他課文的拓展閱讀,需要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通過課文的學習和課外資料的閱讀,你有哪些收獲?哪些地方還能改進?”引導學生從研究主題的確立、小組合作的分工、課外資料的展示、課外閱讀時間、方式的選擇等方面談收獲和改進策略。指導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后續(xù)課文的學習當中,解決新的問題。
應用網絡教研平臺開展拓展閱讀,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學生借助網絡,可以自主選題、收集資料,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信息,教師成為了參與者,實現了教學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