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俊
(安徽省天長市汊澗小學,安徽天長 23932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要充分重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種教材資源展開創(chuàng)造性教學,則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將課本文章作為例子,在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體會語文的真諦,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授課時要積極發(fā)現(xiàn)課文中可以使用的素材,將其作為典范并進行延伸利用。如果教師能以教材為基礎設計一些讀寫結合的訓練方式,將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寫出言之有物的精彩文字。
寫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然而,小學生的生活面不廣,語言運用能力較弱,如何能讓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1]。如果能合理地運用教材資源,讓學生從中收集各種有助于寫作的詞匯,并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就可能讓學生在需要時能合理運用,讓作文變得更加生動。
利用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機會,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收集其中的好詞好句,并對其分門別類地整理。例如,可以讓學生思考文章中的哪些詞句展現(xiàn)了天游峰的險峻,哪些詞句展現(xiàn)了人們攀爬天游峰時的狀態(tài)。同樣是攀爬天游峰,掃路人是怎樣的姿態(tài)。學生很快就會收集到相關的好詞好句。再如,展現(xiàn)山勢的詞匯有“頂天立地、層層疊疊”等,展現(xiàn)人們辛苦攀爬的詞匯包括“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等,展示掃路人狀態(tài)的詞句包括“精瘦、輕輕松松、自在悠閑”等。在整理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jù)詞匯的意思進行歸類,如“山勢類”“人的狀態(tài)類”等,同時大類下面還可以有小類,如“展現(xiàn)疲勞”“展現(xiàn)輕松”等。在學生掌握積累詞匯的基本方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課余時間閱讀其他書籍,并收集詞匯,以積累更多的詞句。同時,也要思考在什么樣的文章中運用這些詞句,用在哪些人身上更合適,如“自在悠閑”用在老人身上比用在小孩身上更合適等。這樣學生便可掌握積累詞句的好方法。
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少課文文質兼美,有很多的精彩詞匯。如果教師能組織學生將其整理并記錄在“好詞好句本”上,并經(jīng)常誦讀,揣摩在作文中應如何合理運用,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會有很大提高的。
不少課文有留白,這讓文章顯得言簡意賅,耐人尋味。課文的留白有時在中間部分,有時在結尾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這些留白的言外之意,展開想象的翅膀,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補充,填寫這些留白。
在學習《牛郎織女》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一些部分被詳細描寫,一些部分則被省略了。如為了展現(xiàn)牛郎的不幸,課文花了一定的筆墨寫了哥哥嫂嫂對他的態(tài)度;為了展現(xiàn)牛郎的善良,則寫了他和老牛間的生活情況;為了展現(xiàn)牛郎的執(zhí)著,則寫了牛郎如何追上天宮尋找妻子織女的情形。敏銳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牛郎織女的生活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一筆帶過,而就是這樣短暫的幸福生活襯托出牛郎織女離別的悲慘。此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將文章中的留白部分補充起來,寫出牛郎織女在家中生活的場景。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jīng)驗,教師可讓學生搜索資料,了解一下古人耕種和織布時的情景。例如,有的學生寫道:“牛郎天不亮就出發(fā),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背上曬得黑紫,而且還出現(xiàn)了曬傷??椗刻於加妹頌槠浞蟊?,牛郎幸福地笑了。他覺得織女真的十分溫柔?!边@樣的寫作十分細膩,能很好地填補文章的留白處。
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學生能意識到這一點,不僅能讓自己的作文變得更加生動細膩,還能合理地安排文章詳略,合理運用留白,讓作文變得耐人尋味,促使讀者耐心品味其中的深意。
不少小學課文是圖文并茂的,教師在授課時也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刻意地展現(xiàn)一些和課文內容有關的圖片,利用這些圖片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課文情境,厘清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并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如何謀篇布局[2]。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圖片中出現(xiàn)的不同之處,就是課文主要描寫的地方,這會對他們構思文章產生一定的啟發(fā)。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三打白骨精》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用幾幅圖畫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這幾幅圖畫,并思考它們分別描寫的是孫悟空第幾次打白骨精的場景,說說其他幾幅圖中發(fā)生的場景位于哪幾次間隙中。這就要求學生十分仔細地分辨每幅圖畫中的細節(jié)。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白骨精在每一幅畫中的形象都不一樣,這是作者需要仔細描寫的地方。還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唐僧每一次責備孫悟空的狀態(tài)有所不同,第一次只是質問了幾句,而且看見證據(jù)后就相信了,但第二次則堅持要趕孫悟空走,這說明唐僧的情感在不斷的積累中爆發(fā)出來,通過這些內容能判斷圖片的先后順序。在嘗試復述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其實就是復述的關鍵,文章之所以給人層層遞進的感覺,正是因為把握住了不變和變化間的關系。每次的“打”是不變的,白骨精的狀態(tài)是變化的,唐僧對孫悟空的態(tài)度則不斷遞進。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循序漸進地安排文章情節(jié),出現(xiàn)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這樣安排情節(jié)才更加引人注目,使讀者更感興趣。
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復述課文內容,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能讓他們對課文的寫作手法有更直觀的感受。如果對比自己的表達和課文內容,學生就會對文章結構和內容有更多的理解。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隨堂練筆活動,讓他們在寫作中嘗試說說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這不僅能讓教師從中看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能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抒發(fā)個人情感,促使學生的感悟能力有所提升。
《螳螂捕蟬》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教師在教學后可以安排學生嘗試進行隨堂練筆活動,在寫作中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個性化情感。例如,有的學生會寫自己對文中人物的感受,認為吳王善于納諫,當少年提出的建議十分合理時,便會接受對方的建議。而少年也懂得如何用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體現(xiàn)出少年機智聰明的一面。又如,有的學生在寫作中會寫出自己的感受:“螳螂捕蟬原本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少年就是用這個看似普通的故事說服了吳王。這說明越是看似普通的生活事件其實越具有說服力。如果聯(lián)系到我們的寫作,我發(fā)現(xiàn)寫作中與其用一些嘩眾取寵的自編故事,不如用生活中的事例,這樣或許更具說服力。”這位學生在嘗試讀寫結合的過程中,不僅寫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表達了自己的理性感悟,產生了拓展聯(lián)想,對自己的寫作產生一定的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不僅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和語文有關的知識,而且起到道德熏陶的效果,能讓學生感受到人世間美好的情感。隨堂練筆的過程中,能將這種情感擴大化,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住這種情感。
葉圣陶認為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個例子,充分挖掘出課堂中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素材,在合理開發(fā)利用中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高源.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同步提高的教學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4,(17):39-40.
[2]王寧寧.關于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J].課外語文,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