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加上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和體驗,文學作品本身就來源于生活,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概括和提煉。而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教學,就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寫出具有現(xiàn)實生活氣息、感人至深的作文來。那么,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快樂作文呢。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作文也不例外,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文,通過生活積累素材至關重要。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币虼?,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動筆,表達真情實感。一是作文教學的題材要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以學生身邊的人、事、物為主,要杜絕和避免選取脫離學生生活的素材;二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學生作文往往產(chǎn)生“無話可說,無言可寫”的現(xiàn)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掌握的素材匱乏,缺乏對生活的觀注、觀察和積累。學生要有針對性地積累素材,分門別類按“檔案式”進行素材管理,素材豐富了,寫作時才會水到渠成、信手拈來。
生活表象色彩斑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色彩斑斕的表象,去發(fā)掘和感悟表象背后蘊含的事理,揭示表象背后的善與惡、美與丑。來深化素材主題,進而增強作文深刻性、社會性和現(xiàn)實性。即使是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樸實的語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折射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大道理、大啟示。
一是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如魯迅小說《藥》,通過一群“看客”形象,生動地刻化出晚清國民的麻木和落后,揭示了他們精神的空虛、信仰的缺失。而這恰恰是當時這個時代、國家和我們這個民族的病根。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同時魯迅又說他的小說取材“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此,小說以《藥》為題,含意豐富而深刻。二是教師要拓展課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生活現(xiàn)象。生活中的任何現(xiàn)象都有其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土壤,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哪怕是一些平常的細小的生活現(xiàn)象。教師要教會學生透過生活現(xiàn)象,去尋找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根源及其事理。如據(jù)報載一位11歲的小姑娘在微博中留言:“?。】喙蠝?,好可憐的晚飯?!币l(fā)網(wǎng)絡討論,從一般的飯食延伸到子女的教育。很多人感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讓青少年不識苦瓜味。又如李開復發(fā)布微博:“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币l(fā)眾人熱議。有對生命有限的深思,有對社會平等的熱議,有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有對健康平安是福的向往。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小事,都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才真實、充實、有內(nèi)涵,才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立足教材,從教材提供的可資借鑒的生活范例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拓展,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從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進而創(chuàng)作出情深意長的作文來。
一是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基礎,那么想象力就是寫作的翅膀,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去感受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的時代、事件;去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去感知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作者獨具匠心地刻畫了一個輪廓模糊,依稀難忘的背影,透過這一特寫鏡頭,向人們表達了真實的,割舍不斷的情懷。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后一課》,以其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增進學生對母語的熱愛,都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心;而今年暑假兩檔與漢字有關的節(jié)目《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起輿論大波,喚起人們對漢字的憂慮,雖然時代不一樣、背景不一樣,但同樣可以引起人們對母語的熱愛。這些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都與作者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密切相關。如果沒作者對真切感受,就創(chuàng)作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來。二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創(chuàng)作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教師要讓學生從教學的旁觀者變成教學的參與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要在社會實踐中用心去感受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個大課堂,要讓學生在這個大課堂中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進而讓生活中的現(xiàn)象、感受、體驗,成為自己寫作的源泉。
總之,俗話說:“言為心聲,文貴真情”,真情實感來自生活。我們只有用一顆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心去關注生活的一切,高山大川、小橋流水、街頭巷尾、家長里短。才能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艱辛曲折,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