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格香
閱讀,讀什么?怎么讀?歷來引領學生自主閱讀并有成效就是比較難的一件事兒?!墩Z文課程標準》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情感活動中,加強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新課標指引下的語文閱讀指導更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能動作用,營造自由輕松、自主自發(fā)的讀書氛圍,引領學生走進精彩的閱讀世界,沉浸其中,深入品味,培養(yǎng)他們欣賞學習美文的能力,讓優(yōu)秀的課外閱讀精品熏陶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指引他們的前進方向,讓他們在閱讀思考中前行成長。
閱讀課的導入是指導閱讀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火線。一節(jié)好的閱讀課的適時導入更是教學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增加教學趣味,令學生情不自禁、不知不覺中融情投入,快速進入文本情境。正如于漪老師所言:“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通過設問的形式、講故事的形式、多媒體畫面的形式、制造各種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邊想邊說的形式、引用名言歌詞、播放音樂的形式、猜謎語的形式、說出與文本有關的詩句成語等各類導入方法,切實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調動他們的閱讀情趣,自然而然地引領他們快速走進文本。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我直接設計了兩個問題適時導入:1.紫藤蘿是一個瀑布嗎?請結合原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2.作者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紫藤蘿?就這樣,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主動迅速積極地進入文本,圈劃重點詞語和語句,探究文本,以此發(fā)現問題關鍵所在。而學習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直接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又是什么樣的?”初讀課文,進入文本,并要求學生盡量用文本中的語句去發(fā)現,來說話。比一比,看誰發(fā)現的又快又好。頓時,學生閱讀熱情高漲,帶著問題積極投入、用心發(fā)現,很快從文本中發(fā)現了關鍵語句,發(fā)言積極熱情,進入文本快速有效。
培根說: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我曾試用許多手段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p>
因此,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進入文本閱讀,應該自己預先認真閱讀,走進文本,先讓自己受到感染熏陶。我們應該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上,與學生進行閱讀互動,引領他們進入文本、傾聽文本,與文本對話、領悟要旨,完成的自己精神世界的成長感悟,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使之視野更加廣闊。
師生共讀是指導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可以很快走進學生的心門。你讀,我讀,大家讀,“師生共讀”營造出其樂融融的朗讀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自由誦讀,通過情感朗讀、靜心默讀、大聲吟唱,相互揣摩指導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男女生串讀、火車式接力讀、自主品讀、個性賞讀、體悟式寫讀等多種美讀形式,充分感知文本語言,受到情感熏陶,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通過這樣的師生共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讀出自己獨有的韻味,讀出自己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共讀中走進文本,在共讀中獲取新知,在共讀中整體感知,在共讀中獲得感悟,在共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共讀中陶冶情操,從而領略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哈姆雷特”。在共讀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讀出師生自己的精、氣、神。
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在“師生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這么設計:1、請你用自己最喜愛的讀書方式,如大聲朗讀、輕聲朗讀、細心默讀、同桌串讀等方式讀完本文,或自己或小組,或請老師加入自己的團隊,在共讀的氛圍中表達自己的情懷,尋找文章的亮點,感受語言的精妙,體會文章的情感。2、請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與玩味,想想精彩之處在哪?并在書上圈點勾畫做好批注,寫出你的發(fā)現,可以是妙詞、美句、佳段、結構、手法、主題……然后,教師在學生中巡視輔導,相機點撥,最后師生集體評議。
有人說:書籍幫助我從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如果沒有書的幫助,我會被愚蠢和下流淹死。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有言:“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p>
閱讀教學中,面對文本,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注重文本的寫法技巧,讓學生自由品讀,自主揣摩品味,從中獲得感悟,得到收獲和啟示,就相當重要。同時,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不動筆就不能讀書,必須養(yǎng)成圈點批注的好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進入文本情境的恰當導入,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精彩妙處,去感受、體味、揣摩、領會,充分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與寫作特色,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教師引領學生體會課文的意境,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他們的心靈世界由文本飛向生活,于文本中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情;讓學生有所感,有所獲,有所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碰撞、交流中生發(fā)自己的心得,有所創(chuàng)意,實現超越。
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我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誦讀形式下揣摩感情,讀語言描寫片段,品味美詞妙句,品讀議論抒情句。經過不斷的品與讀,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在與文本的碰撞交流中得到美的熏陶,獲得心靈共鳴,贏得思想啟迪,對生命產生更深的感悟。所以,學會讀書,就是點燃學生自己心靈的火炬。
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合理的仿寫訓練連起讀和寫的橋梁,讓學生在仿寫中體悟文本。閱讀文章一般都是文質兼美、閃著哲思的名家大作,它的文章結構、語言特點、表現手法、寫作特色等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范例,讓學生在體悟寫讀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文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選取美詞、妙句、佳段進行仿寫,讓學生仿照范例的用詞結構、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進行讀寫的訓練,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仿寫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注意仿內容、仿句式、仿修辭,不能完全挪用范例的語言,而要學習它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為范例,如何讓學生學習領悟并進行有效的仿寫訓練呢?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fā)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所以,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情感朗讀課文之外,可以重點抓住具體的寫景方法來引導學生感悟,學寫《秋》。例如:課文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庇梅磸偷氖址ū磉_了作者對春的急切盼望心情,所以學生用“等待著,等待著”表達了自己對秋的渴盼之情。在品讀課文之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一品出了反復、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虛實結合的手法,多感官角度描寫的手法,以及從上到下或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等寫景順序。就這樣,我就合情合理引導學生品春草寫秋葉,品春花寫秋實(秋花),品春風春雨寫秋風秋雨,品迎春寫迎秋,最后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贊美秋天。上完此課,立馬布置作業(yè)寫《秋》,效果很好,極少數本不知如何寫秋的學生對應著《春》,試著執(zhí)筆,展開想象,學習本課的結構,寫出了每個人心中的秋景,寫出了秋景獨特而又不一樣的美。
只要我們平時根據美文特點,精心選擇仿寫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咬文嚼字,品味涵詠,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美文的欣賞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寫作的表達能力。
培根說過: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補讀書之不足。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指導只有做到了內容與形式兼顧,理解、積累、領悟、運用相互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走進文本,讓學生在品味朗讀、用心仿寫中促進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