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凡
(溫州瑞安市塘下實驗小學,浙江 溫州 325200)
行動導向教學法最初興起于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就開始對教育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對于教學的方法德國更加提倡學生和教師互換角色,從經(jīng)驗中獲得知識,他們更加看重實踐,強調(diào)“從做中學”,并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實踐的副產(chǎn)品,所有教師都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通過親身體驗,促使學生在經(jīng)驗中學習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和能力。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就是說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實踐來構建屬于自己特有的認知體系,來學習外界知識,獲得自己獨有的經(jīng)驗。人們在與外界進行聯(lián)系時,通過適應和同化這2個過程來建立自身的認知結構體系,以使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對知識的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
小學田徑教學方式,通常依靠體育教師墨守成規(guī)地按照小學田徑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死板的教學,此時學生會產(chǎn)生視覺和聽覺的疲勞,對學習的興趣逐漸消失,教學質(zhì)量嚴重下降。學生這種被動接受教育的方式,導致他們?nèi)狈μ飶綄W習的主動性。根據(jù)相關文獻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級中僅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不在教師的督促下自主完成教學任務,其他的學生在上課時大部分都是不認真、應付、心不在焉,這類學生大都厭倦了教師的講課方式,對教師的教課任務絲毫不感興趣。
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小學田徑教學觀念都比較落后,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合當代小學生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同時也不符合新時期國家對教育的要求,使小學生對田徑課程內(nèi)容及實踐知識的了解變得更加淺顯。小學生田徑教學方式的墨守成規(guī),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能力被掩蓋,而且教師僅僅按部就班地教授一些課本上簡單的知識,對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毫不關心,導致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田徑課沒有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對田徑課產(chǎn)生了恐懼,不愿意上田徑課。
田徑課與文化課不同,其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中更好地學習田徑,提高身體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小學體育新課程標準中,主要強調(diào)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從多個方面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小學田徑教學中,教師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課,把教師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直接生動形象地傳輸給學生,將真實情景直接融入課堂,使整個田徑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田徑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身體素質(zhì)。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是一種經(jīng)過多次試驗和考察的科學的教學方式,它采用的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更加重視“課堂案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以及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學習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方式強調(diào)學生是一切教育的中心,教師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知識傳播者。小學田徑課任課教師通過簡單地設計教學模式和開發(fā),讓學生從多方面親身體驗田徑的魅力,讓學生能夠從多種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田徑學習的興趣,以有效提高小學田徑教學的效率。并且,在學生進行實踐前先對課程情景進行預測,然后制訂相關計劃,有方向、有效率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行動中自主進行學習。
傳統(tǒng)跨欄跑教學,首先從跨欄跑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技術方面進行教學,如起跑動作的要求、腿的擺動方式、跨欄的定點練習、沖刺時間要求等,然后再將各動作進行分解講解和練習,還要求學生記住大量的動作要點,使學生的學習任務大大增加,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不愿接受這些高強度的練習和死記硬背的概念,逐漸喪失對田徑學習的興趣,這樣就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大大降低。然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是讓所有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并自主探討動作要點,然后學生通過討論和練習總結出正確的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的具體方式是:首先,通過模擬情景對學生進行任務的分配,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然后讓他們共同接力,誰先到達終點,本組學生即為勝利,接力的過程必須要同組學生共同配合。但是,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會設置一些障礙區(qū),一般情況下普通的田徑教學方式在比賽結束后只會懲罰失敗的一方,但是在行動導向教學方式中,率先完成跨越障礙的接力賽的同學僅僅只是代表這些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對那些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不能給予懲罰,反而要鼓勵他們繼續(xù)加油,并且在比賽完成后,各小組要展開激烈的討論,探討為什么有的同學可以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以及怎樣才能快速地到達終點等等,以使學生自己總結動作要點,這樣學生對課程的掌握能力會大大提高,對田徑課程的學習也會產(chǎn)生濃厚興趣。
體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身體素質(zhì)的端正者在學生教育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一些傳統(tǒng)觀念如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才應該得到教師的關注等等,這些老套的教育觀念會誤導學生,阻礙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小學田徑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一切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教育的引導者,不要全面掌控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盡可能地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構建自己所喜歡的學習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田徑的興趣。
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并且他們天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將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到小學田徑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育事業(yè)上是核心人物,任課教師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小學田徑教學中,教師在教育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懂得怎樣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田徑教育。
行動導向教學法認為,知識是學生主動的構建,并不是被動地去接受,這種教育方式讓學生反思課堂上的種種表現(xiàn),然后依據(jù)教師的點撥,進行自主的探索學習方式,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點應用到社會實踐中。行動導向教學法在田徑教育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的使用使小學生不再懼怕田徑課,而是將其看作一種樂趣,通過親身實踐將田徑知識要點和動作要領進行很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