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浙江桐鄉(xiāng) 314500)
近年來,讓分娩回歸自然成為主流趨勢,而胎兒娩出后,斷臍時機的選擇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既往的做法為胎兒娩出后10 s內結扎臍帶并剪斷,即所謂的早斷臍;而在臍帶搏動自行停止后再結扎臍帶并剪斷為晚斷臍[1-2]。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斷臍時間對母兒結局的影響。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剖宮產終止妊娠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晚斷臍組,各10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分娩次數和體質量指數以及分娩前血紅蛋白和新生兒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所有孕婦均為單胎妊娠,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以及肝功能不全等妊娠期并發(fā)癥。新生兒均無胎兒窘迫。
兩組均行常規(guī)子宮下段剖宮產,對照組新生兒娩出后擠壓口腔及鼻內羊水,5~10 s內斷臍;晚斷臍組在新生兒娩出后,清理呼吸道,用無菌巾擦干保暖,側放于母親兩腿間略低于胎盤位置,注意保暖,待臍帶搏動停止后斷臍。
產婦血紅蛋白下降情況,新生兒血紅蛋白,新生兒黃疸及峰值情況。產婦血紅蛋白下降水平取術前及術后24 h孕婦外周血血紅蛋白下降水平。新生兒血紅蛋白為新生兒出生后24 h的外周血測定水平。新生兒膽紅素水平:每天由一名護士在固定時間測定新生兒黃疸指數,用南京產黃疸測定儀測定新生兒額部黃疸水平。每天一次,至出生后7 d,記錄黃疸指數,以最高1次膽紅素值作為新生兒膽紅素峰值[3]。
表1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及新生兒膽紅素比較(x±s)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晚斷臍組出生24 h后新生兒外周血血紅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晚斷臍組的新生兒膽紅素峰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晚斷臍組產婦血紅蛋白下降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晚斷臍組出生24小時新生兒貧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新生兒貧血及新生兒黃疸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一般認為早斷臍能節(jié)省時間、早期識別胎盤剝離、減少產后出血,近年來有人提倡晚斷臍,認為可改善胎盤胎兒循環(huán)灌注。晚斷臍使胎兒灌注量增加約31.3 mL,血容量增加1/3~1/2,在胎兒血循環(huán)向新生兒過度的短暫時間內保持血氧供給,有助于肺呼吸不能很快建立的新生兒持續(xù)獲取胎盤呼吸功能[4]。胎兒娩出母體后臍帶對胎兒仍有短暫的持續(xù)血流灌注,過早斷臍是否造成新生兒血液流失,或易發(fā)新生兒貧血仍需研究[5-6]。本研究顯示:晚斷臍組出生24 h后新生兒外周血血紅蛋白明顯高于早斷臍組,新生兒貧血發(fā)生率明顯降低。這也提示隨著斷臍時間延長,對預防新生兒貧血具有積極意義。晚斷臍可使更多的血液由胎盤輸向新生兒,當達到最佳新生兒血容量時,臍帶搏動自然停止,這可能是新生兒自身的調節(jié)反射。大樣本研究調查證實,晚斷臍能明顯較減少8個月時嬰兒貧血的發(fā)生率[7-8]。
足月妊娠時,胎兒血容量的25%~60%存在于臍帶和胎盤循環(huán)中,胎兒娩出前,該循環(huán)是維持胎兒生命、促進胎兒生長發(fā)育的關鍵。甚至有研究提出晚斷臍增加了母胎干細胞的流通,把胎盤、臍帶內富含干細胞的血液更多的泵給了胎兒,有助于減少新生兒和成年人的相關疾病。剖宮產是分娩是為保證胎兒安全的一種干預手段,是否把術中晚斷臍推廣開來,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