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銳
(江蘇南通瑞慈醫(yī)院兒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0)
小兒疝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小兒外科疾病,常見的是臍疝和腹股溝疝,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影響消化系統(tǒng)和泌尿生殖系統(tǒng),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1]。當前臨床上在治療小兒疝氣時,腹腔鏡手術是常用的一種方法,雖然療效確切,但是因為患兒病情特殊,如果護理不當,容易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影響療效。因此,本文探討了小兒腹腔鏡疝氣手術中運用舒適護理的臨床價值,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64例小兒疝氣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年齡2-9歲,平均(5.4±3.2)歲,其中女10例、男22例;觀察組年齡2-10歲,平均(5.5±3.3)歲,女11例、男21例。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兩組均行腹腔鏡疝氣手術,其中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病房護理等,而觀察組則行舒適護理:①術前護理?;純喝朐汉螅熑巫o士要熱情接待,保持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通過發(fā)放糖果、看畫冊、播放動畫片或做游戲等方式,拉近與患兒的距離,使患兒的恐懼感和陌生感消除,并且術前6h,叮囑患兒禁食,術前4h,,禁水,做到腸道準備。同時,運用軟皂液對患兒的會陰部、臍部以及腹部等部位進行清洗,清水反復清洗后,用碘伏棉簽對上述部位進行消毒,做好皮膚準備;②術中護理。調節(jié)好手術室的濕度和溫度,協(xié)助麻醉師進行麻醉準備,運用體位固定儀器協(xié)助患兒擺放體位,輕聲關心和鼓勵患兒,并且對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如氣腹壓力、血壓以及心率等進行密切監(jiān)測和記錄;③術后護理。1)體位。術后及時將患兒送回病房,去掉病床上的枕頭,使患兒保持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使呼吸道保持通暢,避免誤吸入嘔吐物導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并且對血壓、心率、脈搏等進行檢查,使患兒生命體征保持穩(wěn)定;2)待患兒病情穩(wěn)定后,改為健側臥位,將條形棉質尿布墊于其會陰部,并且及時對尿布進行更換,避免會陰部感染。同時,對患兒的陰囊腫脹情況進行觀察,如果術后2-3d,患兒的陰囊依然發(fā)硬或腫脹,應該及時告知醫(yī)生,采取有效處理措施;3)疼痛護理。責任護士可以通過給患兒講故事或看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必要的情況下,嚴格按照醫(yī)囑要求,運用鎮(zhèn)痛藥物或冬眠治療,減輕傷口疼痛,避免患兒出現(xiàn)苦惱、煩躁情況。
分別觀察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重度疼痛以及心率異常等,并且運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兩組家屬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其中>80分為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本次數據采用SPSS16.5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行X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對比[n(%)]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因為具有操作簡單、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尤其是小兒疝氣[2]。但是小兒生性好動、缺乏認知能力,治療依從性不高,所以及時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對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3]。舒適護理主要指的是將患兒的實際需求作為基本依據,再結合患兒病情,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使其心理和生理上達到愉悅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確保治療效果[4]。同時,在舒適護理中,通過語言安慰,可以減輕患兒的恐懼、焦慮情緒,并且協(xié)助患兒保持舒適的體位,能夠減輕患兒的不適癥狀,術后嚴格按照醫(yī)囑要求,給予患兒止痛治療,可以使疼痛感降低,促進身體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上給予小兒疝氣患兒腹腔鏡手術治療時,再運用舒適護理,不僅可以預防術后并發(fā)癥,還能提高家屬滿意度,緩解緊張的護患關系,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