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張玲敏,周紅萍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惡性胸腔積液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呼吸內科疾病的嚴重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中多采取胸腔穿刺術進行治療惡性胸腔積液,并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采取胸腔穿刺術進行治療惡性胸腔積液予以優(yōu)質的護理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1]。本文旨在探索改良式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護理干預分析。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將其依據信封式隨機分組為對照組(n=30)、研究組(n=3 0)。研究組男2 0例,女1 0例,平均年齡(48.97±10.08)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48.53±10.20)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存在對比性,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均行胸腔穿刺術治療,行穿刺過程時,需嚴格依據無菌措施,術后予以針對性的對癥、抗感染措施[2],當胸水引流量≤100ml,對于胸部進行B超或胸片復查,并經胸腔閉式引流管將藥物進行注入,對于胸水生成予以抑制,可對患者的氣短、胸悶等癥狀予以緩解。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觀察生命體征,穿刺護理等。研究組采用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并發(fā)癥相關護理:1-1)在術前與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溝通,可提高其配合度,予以肌肉注射地西泮10mg,可降低胸膜反應發(fā)生概率,并準備腎上腺素、輸液器及血壓計可預防胸膜反應的發(fā)生概率;1-2)穿刺點感染預防:嚴格依據無菌原則,對穿刺點周圍皮膚的紅腫情況進行觀察,當皮膚體溫升高時,需更換敷貼,每2至3天進行一次更換,每天更換引流袋,可避免其倒流[3]。
2)護理觀察:觀察引流管及引流液體的狀態(tài),每日采取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措施,可避免沖管現象發(fā)生[4],對于引流管的打折、受壓及脫出等情況進行觀察,并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等。
3)胸腔注射藥物后護理:在胸腔注射藥物的前后,需對引流管的位置進行檢查,保證引流管在胸腔內,注射藥物后可采取肝素帽進行封管措施,叮囑患者每5分鐘對體位進行一次更變,連續(xù)時間≥30min,注射藥物后72小時將引流管開放,若化療藥物滲入皮下,可采取局部冰敷并予以封閉治療干預。
觀察2組護理后舒適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實施統(tǒng)計學SPSS17.0軟件處理,當對比值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用P<0.05表示。
研究組舒適度評分為(91.52±8.91)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0.25±8.11)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p<0.05。
表1:2組護理后舒適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惡性胸腔積液為呼吸內科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不予以及時的治療,將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危及生命安全,常規(guī)的胸腔引流術需予以反復的穿刺進行引流,徒增了患者接受引流術治療的痛苦,且增大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改良式引流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且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且可降低感染率,緩解患者痛楚,但基于治療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惡性胸腔積液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的舒適度評分為(91.52±8.91)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0.25±8.11)分,均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表明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提高舒適度,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概率。術前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且對于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予以舒適的體位干預,不僅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還可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以此提高治療依從性,對于促進機體康復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總而言之,對惡性胸腔積液患者在行改良式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中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