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純
百年前,中國人躺在床上吸鴉片,百年以后中國人躺在床上玩手機。細心的觀察者會發(fā)現(xiàn)這兩者的姿勢驚奇的相似。難道這也是輪回嗎?清朝經濟繁榮,人們物質生活提高,精神空虛,鴉片成為了國民消遣,自我麻痹的良藥。再看當今社會,信息科技日新月異,足不出戶方知天下事,閑暇時間增多,手機并成為了現(xiàn)代人打發(fā)時間的利器。然而,當人們沉溺于葛優(yōu)躺玩手機之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些事實: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xù)30多年下滑的趨勢急需遏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1]”。此項內容不僅使全民健身上升為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更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讓全民健身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工程,成為我國建設體育強國進程中一項重大舉措。
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一直是備受國家高度關注的重點問題。純粹的擁有文化知識而缺乏一個健康體魄的學生不是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青少年學生應順應時代對新型人才的需要,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的精神,并推行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標準》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校的具體實施,是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基本檢測、評估與促進,適用于全日制各級各類學校的在校學生[2]。無疑,該文件明確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我國教育工作及體育發(fā)展中的地位。學生是《標準》執(zhí)行的主體,對于任何一個大學生而言,在踏入社會之后,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參加任何工作的基本保障,但在《標準》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大學生卻常?!半y為其應為,實為其不應為”,一定程度上使《標準》處于“道德兩難”的境地[3]。正因為大學生對于自身作為《標準》實施中的主體地位尚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積極地作為,這也就確定了對大學生參與《標準》測試狀況進行研究的必要性。
本次調查選取廣州工商學院在校大學生為例,在問卷信效度檢驗合格的基礎上,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的方法,在校內隨機對20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90份。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就涉及體質健康方面的某些問題與部分學生進行了交談,以便更細致地了解大學生參與《標準》的情況。
1.2.1 學生對《標準》的認識的情況
在對“你從什么時候開始知道《標準》?”這一題的回答中,有31%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知道《標準》,且72%的學生在大學以前就知道體側這一項工作??梢?,學生對《標準》這一項體育工作的知之程度較高。誠然,《標準》測試的實施最終受益者是學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標準》實施的最終目的[4]。通過《標準》測試了解學生的體質發(fā)展狀況,促進學生加強鍛煉,不斷提升體質狀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但是,倘若學生僅僅停留在認知階段,而不付出行動,那么從實踐操作層面就不能有效地體現(xiàn)《標準》實施的初衷。
1.2.2 學生對《標準》重要性的認識
學生對《標準》工作重視性的認知程度,直接決定其主動投入《標準》中的積極主動性。從調查結果可知,高達90.2%學生對《標準》工作持“重要”態(tài)度,只有4.9%的學生認為對《標準》工作的重要性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從問卷可見,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標準》工作重要性的重視程度高。然而,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筆者就《標準》工作的重要性問題與一些學生進行了交談,可知,絕大部分學生所謂的“重要”,第一反應就是因為《標準》成績與畢業(yè)證掛鉤,對于大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畢業(yè)證是他們四年學習經歷的證明,如果拿不到畢業(yè)證將影響找工作及日后的發(fā)展。這樣的答案,一方面,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學生認為《標準》工作重要這一問題;另一方面,暗示學生參與《標準》的被動性,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缺乏主動性,導致體側成績優(yōu)良率過低。2014年,2015年,2016年廣州工商學院全校學生的體側優(yōu)良率分別為14.67%,16.34%,13.06%,與國家優(yōu)良率65%的標準相差甚遠。
1.2.3 影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
在回答“影響你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這一問題時,“缺乏場地器材;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自身身體素質制約”是排名前三的答案,“缺乏場地器材”這一結果與學校現(xiàn)實情況的確有聯(lián)系,高校學生多運動場地少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一部分學校甚至沒有體育館,而有場館的學校因維護費用高,部分場地不對學生課外開放或者需要收費,導致學生想運動而受制約。而“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是應試教育實然背景下重智育輕體育和“絕對安全主義觀念”留下的陰影,身體素質也就跟不上生長發(fā)育水平。放眼望去小學生最快樂的事情的就是奔跑,跳躍,而為什么隨著年級的增高越不想動了呢?是什么扼殺了人類愛運動的天性?
體育活動是學生參與《標準》測試的基本形式。90后作為當今大學生的主體,是更加積極、樂觀、前衛(wèi)的一代,然而嬌生慣養(yǎng)的環(huán)境讓他們性格也變得扭曲。經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的大學生主要存在思想偏激,行為渙散,意志力薄弱,不夠刻苦等問題。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飲食不科學情況越發(fā)嚴重,營養(yǎng)過?;蛘郀I養(yǎng)不良的情況造成的“豆芽菜”“小胖墩”現(xiàn)象比比皆是。在《標準》測試項目中,測驗男生上肢肌群項目的引體向上是體測的老大難項目。大部分男生上肢力量差,而對于“小胖墩”來說,克服自身的體重做一次懸垂性動作更是難上加難。800米/1000米的中長跑測試,更是讓眾多學生談虎色變,以至于每次中長跑測試必須有校醫(yī)在場才敢進行。更有甚者,女生不知道怎么發(fā)力完成仰臥起坐,立定跳遠測試不會雙腳起跳雙腳落地。這些本來在中小學體育課就該完成的任務,遺留到了大學階段。
中國許多問題的命根都源自應試教育,縱觀我國教育之路,崇尚“分數(shù)”至上,學校體育課程被看成醬油學科,作為教育套餐中的配料,可有可無,在許多地方幾乎是名存實亡;即使在重視體育課的學校,其中不少學校在體育戰(zhàn)略上重少數(shù)輕多數(shù),重比賽輕普及,重形式輕實效。造成中小學體育基礎教育薄弱,許多進入高校的學生在考入大學前的初級教育階段中,長期處于非規(guī)范的體育教育狀態(tài),繼而對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也存有許多疑慮,對《標準》的設定更是難以理解。就是在這種十幾年“重智育輕體育”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重視不夠。久而久之,身體在長期不鍛煉的情況下,開始“生銹”,“出故障”,缺少人原有的血性。據(jù)統(tǒng)計,全國中小學體育課開足率為20%,而數(shù)學課開足率為150%。然而僅靠大學體育課上的練習很難改善現(xiàn)狀,如何改善、提高學生體側成績成為了體育課程教學的難點。
《標準》測試是讓學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和變化程度,而發(fā)展身體素質離不開體育活動,其中場地器材等物質資源則是體育活動順利實施的保證。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中小學階段小,自由支配時間多,加之大學寄宿制生活,更需要體育活動來充實自己的課外生活。就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而言,學生因為體育場地器材設施不足而缺乏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反過來亦會影響到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和效果,因而也會影響學生《標準》測試的成績[4]。高校學生多,運動場地少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一部分學校甚至沒有體育館,而有場館的學校因維護費用高,部分場地不對學生免費開放,導致學生想運動而受條件制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只有破解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匱乏的困境,方能從硬件上滿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之需。
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怕苦怕累的思想嚴重,體育鍛煉缺乏主動性,總認為我身體特別好,一年到頭基本不生病。伴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眾多大學生過于沉迷網絡,作息時間紊亂,在訪談中問道,“你們不按時睡覺,吃飯,身體承受的了嗎?”他們的回答卻是如此的輕松,“累了,大睡一覺就精神了;餓了,飽餐一頓就滿血復活了。”他們可知,很多中老年人時時刻刻帶著藥瓶,且這種現(xiàn)象開始趨于年輕化;天剛亮就有老人們在鍛煉身體。毛澤東青年時為七位淹死同學寫下挽聯(lián)“為何死了七個同學,只因不習十分間操[5]”?!稑藴省返某雠_是為了迎合新時代對于“健康”的要求,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充分說明人民不僅要生活,更需要“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必然少不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作為最高學段的高校體育教學在完成“補課”任務的同時,更應采用一些切實可行的手段讓大學生從情感上改變對體育的看法,就如同毛澤東所說“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于體育之自覺不可[6]”。
學生作為《標準》測試的主體,對于《標準》認識僅僅停留在了解的基礎上是遠遠不夠的,應著眼于通過運動參與發(fā)展體能,增強技能,促進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但是,很顯然在現(xiàn)階段大部分學生對這種帶有強迫性的學習方式產生恐懼甚至厭煩。實際上,通過《標準》測試結果來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進行重新思考,這并非不是
一件好事。當把身體素質各方面的測試結果更加真實的一面呈現(xiàn)在青少年面前的時候,這種帶有明顯“功利性”的做法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體育活動在生命中的重要性[7]。
學生慢慢地就會去了解體育和嘗試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潛移默化中,很多學生把自己的體育興趣作為自己參加體育的動力形成一種體育習慣,進而變成一種自然。積年累月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課余生活中,還是能夠找到合適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這個項目可能會伴自己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甚至進行終身體育活動。這種在學生時代所養(yǎng)成的體育習慣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也是終身體育思想形成的基礎。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全面而深入推進,網絡更多的主宰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之學校體育活動載體不足等因素,當前大學生群體對于體育鍛煉的自覺意識和重視程度以及體質狀況和健康素質仍有差距和不足。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群體,可塑性強,要發(fā)展身體素質,積極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活動就顯得迫切需要[8]。鼓勵學生成立以宿舍,班級或者年級為單位的健身小組,盡可能選擇不受場地限制,器材容易配備的項目進行鍛煉,比如跳繩,毽球,健美操等項目,小組成員相互監(jiān)督,鼓勵全員堅持參與,如果有條件可以啟用智能終端,檢測和評價運動者的運動負荷,一方面保證鍛煉的科學、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自身的運動成果,激發(fā)學生鍛煉的自覺性,營造一個良好的健身環(huán)境,逐步實現(xiàn)由被動到主動的參與過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論及體育時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等”新要求[1],這一專項內容鮮明的概括了體育在推動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使命?!稑藴省返闹贫ㄊ菫榱俗寣W生增強體質,把體育鍛煉重視起來,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并且通過《標準》測試是自己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及變化程度。當前提高《標準》測試成績,不只是要提高學生對于健康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運動是增進健康的必經之路。作為社會化程度日益增長的大學生,只有明確健康的重要性,把握《標準》頒布的初衷,積極營造良好的健康氛圍,自覺主動的投身運動實踐,才能提高大學生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值得關注的是,既然《標準》是國家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而實施的一種教育手段,那就必須立足長遠,從小開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質健康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標準》測試,消除各種功利性行為,形成科學體育鍛煉機制,唯有如此,增強學生體質的愿景,方能穩(wěn)步實現(xià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