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卉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1]。
“必須”“牢牢”,斬釘截鐵的用詞,彰顯的是大國重器的分量。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yè)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今年4月至5月,湖北日報推出系列報道《走近“大國重器”的總設計師》,聚焦“大國重器”的靈魂人物——技術總設計師,講好創(chuàng)新故事,展示創(chuàng)新精神,彰顯湖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引發(fā)強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時機、把握節(jié)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xiàn)時度效要求。”[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時度效的重要論述,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新媒體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規(guī)律的透徹認識和深刻把握,對做好當前新聞輿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時,就是時機、節(jié)奏。精準把握時機、節(jié)奏,對做好新聞工作至關重要。準確把握新聞報道的最佳時機,在合適時間編發(fā)合適的報道,才能充分利用新聞資源,有效回應公眾關切,實現(xiàn)報道價值的最大化。
湖北是科教大省、工業(yè)大省、軍工大省,是眾多“國之重器”的搖籃。2017年,首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C919大客機首飛、“復興號”高鐵馳騁神州、AG600“鯤龍”首飛、快舟火箭發(fā)射……一項項科技含量滿滿的“大國重器”橫空出世,舉世矚目。這些“大國重器”和湖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發(fā)布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禁令,引發(fā)全球關注。中興事件讓我們再次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此時,網上有人趁機攻擊,抹黑我國科技發(fā)展的成就,挫傷國人的自信心。
如何設置議題,搶占輿論引導先機?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湖北日報及時推出策劃采寫了三個多月的系列報道《走近“大國重器”的總設計師》,用扎實的數(shù)據、事實和感人的故事、細節(jié)告訴國人我國科技大步趕超的快捷步伐,提振對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信心。系列報道在湖北日報報、網、端、微同步刊發(fā),閱讀量持續(xù)走高,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實踐表明,中國正在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迫切需要主流媒體持續(xù)提升議題設置能力,準確把握形勢,主動引導輿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于擔當、不辱使命,提升主流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3]。
技術總設計師是“大國重器”的靈魂。國產航母、C919大客機、AG600“鯤龍”、快舟火箭等國之重器的總設計師,都與湖北有緣:有的來自湖北的科研院所,有的是湖北人,有的曾在湖北工作。
在《走近“大國重器”的總設計師》系列報道中,我們把聚焦點放在“人”上,著力講好他們的創(chuàng)新故事、挖掘他們的報國精神。
在布局謀篇上,每篇報道均按照大國重器最新進展、總設計師成長經歷、大國重器的創(chuàng)新點等來采寫,兼具新聞性和故事性,講述不為外人所知的艱辛故事,揭開大國重器研制的艱難歷程,許多細節(jié)都是首次公開披露。
在系列報道首篇《國產航母副總設計師、中船重工首席技術專家孫光甦——星辰大海,鐫刻中國力度》一文中,航母設計之初,設計師團隊面臨“一無設計經驗,二無圖紙資料,三無規(guī)范標準,國外更是實行技術封鎖”“就像一團麻,想理理不清,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一些媒體在轉載報道時,標題就直接引用了報道中的這一細節(jié)。
在《國產大飛機C919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航空報國赤子情懷》中,吳光輝接受家鄉(xiāng)媒體的采訪一開腔句句不離武漢,“我出生在武漢,在武昌讀小學、漢口上中學,父母是武船職工?!币痪湓挘俗x者和這位國之棟梁的距離。
從這組報道中,我們總結發(fā)現(xiàn),要堅持全局視野、百姓視角,把宏觀敘事和新聞故事結合起來,讓新聞報道更輕快、更活潑、更亮眼,新聞傳播方式更鮮活生動、更接地氣、更有活力,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和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深入調查研究,他指出:“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鍛煉成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yè)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盵4]
科技工作者的報道,特別是典型人物的報道,不可謂不多,但他們工作、生活、精神狀態(tài)到底如何,這是讀者非常感興趣的方面。
這組《走近“大國重器”的總設計師》系列報道,沒有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深入了解總設計師的成長經歷、志向抱負,讓人看到這些國之棟梁“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的成長歷程。
比如在報道中,為讓飛機更“好飛”,53歲的吳光輝百忙之中還去學習飛行;快舟火箭總設計師梁紀秋從小就有火箭情節(jié),高中時代還發(fā)射過一枚自制火箭;中國常規(guī)潛艇總設計師吳崇建在外國留學時,常常在實驗室工作整個通宵;在研制AG600鯤龍的8年里,總設計師黃領才少有休息。他說:“我們和國外差距還很遠,靠啥追?就是要用別人喝咖啡、睡覺的時間來干工作,要用幾代人的努力拼搏實現(xiàn)超越?!?。
這樣的事例更見平凡中的偉大。這些精心采擷的細節(jié)極其珍貴,串在一起,鑄成了總設計師們真實、高大的群像。只有與他們近距離接觸,挖掘生動的細節(jié),才能給讀者留下經久難忘的記憶。
這組報道的采寫中,我們克服了聯(lián)絡不暢、知識缺乏、涉密風險等種種困難,深入一線采訪,與總設計師們面對面,獲得全面真實的第一手材料,展現(xiàn)他們立體、豐滿的形象。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焙玫男侣剤蟮?,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總結,要采寫出內涵深刻、貼近群眾、感人至深、影響廣泛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除了深入調查研究,練就過硬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沒有其他任何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