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明 哈力克江·圖爾遜
摘要:目的 觀察埋線治療中風后呃逆的遠期療效。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針灸康復科68例中風后呃逆住院病人進行研究,應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2組均在病人呃逆發(fā)作時進行基礎治療,肌肉注射胃復安。治療組在呃逆發(fā)作時進行一次埋線治療,以及發(fā)作后1周再行1次埋線治療,穴位選取中脘、下脘、雙側足三里;對照組則是發(fā)作時以及發(fā)作后一周內每日一次均行針灸治療,穴位同治療組,平補平瀉。治療6個月后隨訪時比較分析2組患者治療后的治愈率。結果 2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53%。且2組患者治療后遠期療效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埋線治療中風后呃逆的遠期治療效果明顯,證明了埋線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中風后呃逆的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埋線治療;中風;呃逆;遠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9-0063-02
中風多指內傷病證的類中風,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1]。并且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同時中風后易使患者產(chǎn)生呃逆(由膈肌痙攣引起的收縮運動,患者吸氣時聲門突然關閉而發(fā)出一種短促的聲音)[2-3]。然而,一般解痙藥物、鎮(zhèn)靜藥物對中風后呃逆常常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患者進食、休息和康復[4]。埋線療法既結合針灸學理論又結合中藥學和現(xiàn)代物理學,通過針具和藥線在穴位內產(chǎn)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藥通過經(jīng)絡傳入體內,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5]。因此,為了觀察埋線治療中風后呃逆的遠期療效,選取本院針灸康復科68例中風后呃逆住院病人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針灸康復科68例中風后呃逆住院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診斷中風后呃逆,并且呃逆發(fā)作時間持續(xù)48h以上;患者頭腦清醒,有一定的讀寫能力;無心、肝、腎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整個研究流程,并在知情書上簽字。
治療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34~72歲,平均年齡(53.07±3.16)歲;病程1~13個月,平均病程(5.33±0.38)個月;中風后呃逆間斷發(fā)作時間為2~6天,平均發(fā)作時間(4.21±0.18)d;呃逆發(fā)作癥狀評分為(7.13±1.24)。治療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53.87±3.24)歲;病程1~13個月,平均病程(5.28±0.29)個月;中風后呃逆間斷發(fā)作時間為2~6 d,平均發(fā)作時間(4.33±0.20)d;呃逆發(fā)作癥狀評分為(7.14±1.26)。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中風病程、中風后呃逆間斷發(fā)作時間、呃逆發(fā)作癥狀評分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均在病人呃逆發(fā)作時進行基礎治療,肌肉注射胃復安10mg(上海華氏制藥有限公司天平制藥廠)。
1.2.1 治療組 在呃逆發(fā)作時進行一次埋線治療,以及發(fā)作后一周再行一次埋線治療,穴位選取中脘、下脘、雙側足三里。具體操作過程為:患者仰臥位,暴露埋線部位,準確定位后,用醫(yī)用酒精對該部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施術醫(yī)師用左手食指和拇指舒張皮膚,使用一次性無菌鑷子夾取一段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華佗牌可吸收性外科縫線(多股編織結構,聚乙醇酸PGA縫線,3-0,1.5 cm,20段),將其插入7號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針頭,線的一半插入針頭,另一半露在針頭之外;消毒局部皮膚,判斷進針深度,快速將針頭刺入一定深度后迅速出針。確保線頭無外漏后,為避免感染,將埋線點用輸液貼貼敷。埋線當天不洗澡、忌出汗,飲食忌辛辣刺激和海鮮發(fā)物。
1.2.2 對照組 則是發(fā)作時以及發(fā)作后1周內每日1次均行針灸治療,穴位同治療組,平補平瀉。
1.3 療效標準 2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隨訪時,其遠期療效標準評價分為3個等級[6]:治愈、有效、無效。治愈為呃逆消失;有效為呃逆明顯減輕,其呃逆間斷發(fā)作時間延長;無效為患者無變化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軟件SPSS 18.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1。
表1 2組患治療后遠期療效比較結果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中風后呃逆是一種很常見的癥狀,其經(jīng)常是由患者發(fā)生消化道出血或者腦干的病理性刺激通過某種神經(jīng)通路同時引起膈肌和喉頭痙攣所致[7-8]。同時其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休息和康復,在患者中風的基礎上使得患者更加煩躁不安,病情是雪上加霜,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9-10]。然而,埋線療法融合了針灸學理論、中藥學和現(xiàn)代物理學等多種療法,并在穴位內產(chǎn)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通過經(jīng)絡將其刺激信息、能量、中藥傳入體內,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使其具有協(xié)調臟腑,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來受到了臨床醫(yī)師的青睞[11-12]。
因此,筆者為了觀察埋線治療中風后呃逆的遠期療效,選取本院針灸康復科68例中風后呃逆住院病人進行研究。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53%。這是由于埋線療法將羊腸線長久埋于患者雙側膈俞、足三里穴位下,持久對穴位進行刺激,使得其療效更持久,這是其他針灸療法所不能比擬的;并且羊腸線是一種異體蛋白,其對穴位長久刺激起到鞏固、降逆、止呃的作用,有效地控制膈神經(jīng)和迷走神經(jīng)的興奮,使膈神經(jīng)痙攣得以松弛導致呃逆停止;同時埋線療法綜合了穴位封閉、針刺、機體組織損傷的后作用、留針及組織療法等多種刺激效應,進一步增加了其療效。
綜上所述,應用埋線治療中風后呃逆的遠期治療效果明顯,證明了埋線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中風后呃逆的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健,樊小農,王舒.石學敏院士學術思想對中風病治療的貢獻[J].中國針灸,2014,34(1):80-82.
[2]史軍月,張新亞,張春紅.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理論認識及針灸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3):85-87.
[3]王海泉,孟迎春.中風后呃逆針灸治療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4):57-58.
[4]魏超博.獨取涌泉治療中風后呃逆[J].中國針灸,2015,35(3):220-220.
[5]王澍欣,侯樂,賀君,等.莊禮興教授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經(jīng)驗[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4):535-537.
[6]王強平,白敏,曾令春.中藥治療呃逆療效的Meta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3):402-406.
[7]劉泰,何乾超,蔡倫.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的機制、病因及治療[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1):182-184.
[8]楊順海,何國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66例[J].中醫(yī)雜志,2006,47(3):207-207.
[9]王英,申鵬飛.中風后呃逆中醫(yī)治療進展[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1,30(1):65-67.
[10]張樹泉,劉強.中風后呃逆中醫(yī)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2):1464-1467.
[11]布的爾坡,張興明.穴位埋線療法的治療原理與臨床應用價值[J].西部醫(yī)學,2009,21(5):852-854.
[12]張選平,賈春生,王建嶺,等.穴位埋線療法的優(yōu)勢病種及應用規(guī)律[J].中國針灸,2012,32(10):947-951.
(收稿日期: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