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鷺鶯
2015年是外婆(1911~1980)離開我們的第三十五個年頭。巧的是,外婆生前與她的好朋友李流芳女士共同創(chuàng)辦的廈門華僑幼兒園也正好迎來六十周年的慶典。
我和家人從來都不知道外婆是華幼的創(chuàng)辦人,因為她生前幾乎都不提自己的往事。我們是近些年從網(wǎng)上看到信息,并求證外婆友人才確信的。
我的外婆葉秀治,宣統(tǒng)三年出生在印尼常鬧獨立的亞齊省。年輕時由父母作主,嫁給了自家店中從中國福建鄉(xiāng)下到南洋“討生活”的勤快小伙計?;楹螅馄烹S夫婿自立門戶,移居西加里曼丹首府坤甸。
外婆在南洋的蕉風(fēng)椰影中一直過著無憂寬裕的“娘惹”生活──除了早年刻骨銘心的一段傷痛:外婆婚后曾生育過一個兒子,但這孩子卻因故早逝而來不及長大……從此未再生育的外婆,卻以一輩子的母愛和精力,傾注于撫養(yǎng)六個身世、境遇各不相同的孩子(包括我的母親):從他們牙牙學(xué)語,到長大成人;從富庶安逸的南洋生活,到動蕩艱辛的歸國歲月。
外婆在1954年秋天,拖兒帶女,隨夫婿踏上歸國之路。途中遇意外,痛失了丈夫。然而,在茫然跌宕的人生路上,外婆仍謹守著這個由大愛筑起的家。當時一起歸國的眾子女中,最小的阿姨才八歲,最大的,是我十八歲的母親。
我的父母在當時僑聯(lián)安頓歸僑的暫住所,位于大同路邊上的“民主大廈”相遇、相知,并結(jié)為夫婦。大我一歲的哥哥是在歸國兩年后才出生的。
從小,我和哥哥似乎與其他家孩子有點不同:我們跟外婆一起,住在一棟有前后花園的英式洋樓。家中有褓母、洗衣阿嬸和炊事阿婆;有私人裁縫和每天準時來家接我們兄妹的一輛腳踏“專車”。
三輪車每天接送我們,往返于溪岸路的“華僑幼兒園”。踏車的師父叫“蕃薯”。
“蕃薯”總會在一大早就來接我們兄妹,然后再到幾條街外的“古城東路”去接第一醫(yī)院外科主任黃醫(yī)生的兒子和附近一位剛隨父母從印尼回國的小僑生(后來我們居然還成了中、小學(xué)同學(xué))接完幾個小毛頭,三輪車沒往學(xué)校,而是朝著某市場邊上的“蕃薯”家挺進。
在車上等“蕃薯”吃早餐的時光是快樂有趣的:我們常會因一大團眼看就要從晃動的掌中跌下,卻又變戲法般往烤熱的圓煎盤上一抹、一揭,成就一張張薄如紙的薄餅皮而目瞪口呆;看一小把生米被放進葫蘆型的手搖生鐵容器中,在大火中不停旋轉(zhuǎn)烘烤……然后,突然“嘭!”地一聲巨響,泄出一堆白花花、幾個口袋都裝不下的“爆米花”……
后來這事不知如何讓外婆知道了(我哥當時甚至懷疑是我告密),現(xiàn)在謎底終于揭曉:原來外婆和華幼有著那么深層的關(guān)聯(lián)。
不過,我也有過讓外婆“露臉”的時候。
那時在中山路的“至高點”——工人文化宮,每年市教育局總會舉辦一次“鷺島之春”(名稱不知對否,有點印象模糊)的少兒文藝匯演。當時小小的我,被幼兒園班主任阿姨哄著,膽粗粗地獨自一人抱著洋娃娃,站上臺自演自唱:“搖呀搖,搖到外婆橋……搖呀搖,快睡覺呀小寶寶……”。當時正在集美僑校讀書的小阿姨大為“傾倒”,于是周末總要帶著我到學(xué)校“獻寶”,讓我給宿舍的同學(xué)表演。
其實,真正有“藝術(shù)”天份的是我的母親。
母親不僅歌聲美妙,更拉得一手好風(fēng)琴。歸國時,外婆將南洋的所有家當都盡數(shù)帶回。其中也包括了外公的許多藏書和我母親的一臺紅色鍵盤手風(fēng)琴。
1958年,在僑聯(lián)主席亦是外婆好友顏西岳先生的倡導(dǎo)下,僑友們合力創(chuàng)辦了“華僑中學(xué)”。于是除了“華僑托兒所”“華僑幼兒園”,廈門又多了一所僑資興辦的中學(xué)。當時正與僑聯(lián)代表前往北京參觀、開代表會的外婆,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珠寶首飾和家中所有的藏書連同我母親的寶貝手風(fēng)琴,一并捐獻給了創(chuàng)辦僑中的籌委會。
此事讓我母親幾乎欷歔了一輩子。也許你永遠不會明白:當時的年代,擁有一件樂器,并因此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是多么的重要。
或許冥冥中注定,早年因華僑中學(xué)而“痛失”俱備琴藝長才可能性的我,20世紀70年代末卻機緣巧合,進了華僑中學(xué)(那時叫三中),成了廈門首批特級教師黃金根老師指導(dǎo)的英語代課教師。我的英語啟蒙家教也是外婆為我找的一位新加坡歸國僑友。
開心,或許夾雜著一點內(nèi)疚,外婆在我去華僑中學(xué)執(zhí)教的那天,送了我一塊當時十分珍貴的“海鷗”牌手表,盡管早年華僑投資銀行凍結(jié)僑資,我們一大家子的生活到那時已很拮據(jù)。外婆其實一直都希望我能成為教師。
如今,我與一起在外婆家長大的表弟妹們大多都移居海外,當初嫁接到外婆這棵主樹干的嫩枝也都牢牢地融入了母體,并都已枝繁葉茂……他們中有醫(yī)生、護士長、工程師、會計師、傳媒編輯、警官……我的女兒也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畢業(yè),成為紐約的一名學(xué)前教育準導(dǎo)師。按大姨的話說,我的女兒是承襲了外太婆的愛心。血緣的基因遺傳了人們體能上的生理特征和優(yōu)勢,然而,非物質(zhì)文明的大愛和文化價值卻也能像DNA那樣在沒有血緣關(guān)聯(lián)的家人中代代相傳。外婆天上有知,定也會為自己一生不求回報的付出,“繁衍”了這樣一脈優(yōu)秀的子孫后代而感到驕傲。
那天不知哪位同學(xué)將一張五十年前泛黃的華幼畢業(yè)照傳到網(wǎng)上,引起朋友圈熱烈圍觀。更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七、八個年過半百的中學(xué)同學(xué)一眼就從照片上認出了半個世紀前自己“萌萌噠”的樣子。
就因為當年有許多像外婆和李流芳女士這樣熱心的歸僑和眷屬,懷著對下一代的慈愛和對少兒教育的實踐,才有今天仍然活躍的源自早年僑資創(chuàng)辦的學(xué)校。即將走過六十載的華僑幼兒園,不也像是外婆一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樸素情懷的擴大和延伸?
每當我回到家鄉(xiāng),每當經(jīng)過離住處不遠的華幼,我總會憶起外婆以及那輛顛搖搖的三輪車……兩層高的紅磚校舍、當年與外婆年紀相仿,體型壯碩卻總是面帶笑容的王園長和帶我上臺表演的蔡老師……華僑幼兒園一直是我心中那座最溫暖的“外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