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軍
第5屆國際青少年科學家錦標賽(IYNT2017)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圓滿結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非常有幸參與了本次比賽的裁判工作。一群中學生在充滿激情和科學素養(yǎng)的競爭式比賽中為我們展示了多維的能力和形象。此次比賽不僅是STEM計劃成功實施的一個生動例子,它更像是科研素養(yǎng)培育的始航站,讓中學生在其中積累經驗,為未來的科研生涯提供初步的經驗。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非常想從這個始航站的實踐中歸納出一些與未來科研活動相關的看法,先談談感觸最深的幾個方面。
比賽形式新穎
該項賽事將學術競賽與辯論有機結合,比賽中參賽隊伍分為正方、反方及評論方,而且3種角色在1場比賽中需要輪換,對同學們全方位系統(tǒng)分析的能力是一個極大的鍛煉。知己知彼僅僅是初步的要求,比賽中表現好的隊伍大多對問題相關的全過程、細節(jié)、邏輯性等有了充分的準備,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由于很多問題是臨場才提出的,在沒有準備好答案的時候,其實評委們看中的并不是學生們回答得是否正確,而是他們是否以科學的、具有邏輯的方式思考和推理。這也是評判標準中重要的一條。
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本質的認識——重視論據的充分和可靠
在辯論過程中,能否抓住對方論據的合理性常常能出奇制勝。這一過程往往成為三方攻防的要點,以及得分的突變點。這樣的比賽方式也能很好地教育同學們科學研究過程中嚴謹求實的重要性。而且在論據組織中,不僅僅需要單一的論據,組合式、具有嚴謹邏輯的論據往往能讓評委給出極高的分數。
流暢的表達能力成為展現核心科學內容、說服評委、震懾對方的起點
表達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不是語言的流暢程度,而是科學問題及解決方案闡述的邏輯性和故事性,讓聽眾能有興趣而且用較為輕松的方式理解選手所表述的內容。簡潔的、系統(tǒng)的闡述比起花哨的、累贅的流水賬有天翻地覆的效果差別。非常有趣的是,贅述表達的隊伍往往對自己的研究不是十分清楚,這個時候無論是作為正方、反方還是評論方都是蒼白無力的。
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
比賽規(guī)則要求每一位選手均積極參與。將各位選手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在合適的位置能保證基本層面的攻防有序。更高層次的是,選手之間如何在遇到困難時快速討論和分工才真正體現了一個隊伍的素養(yǎng),這在現代科學研究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礎能力之一。經過整個賽事的鍛煉,顯然可為這些學生們未來的科研生涯提供良好的啟蒙式訓練。
上述5個方面雖然還不能全部歸納出這個比賽所包含的各方面價值,但從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看,對于中學生而言,這已經是難得的經歷。當然,基于這次完整的評審過程,也為今后該項賽事在國內更好地普及,提出3點建議供參考。
其一,語言使用帶來的影響。由于大多數隊伍并非使用母語,無疑會影響到他們的思維和表述,所以可能會影響到一點比賽的公平性。建議今后的比賽充分考慮語言差異帶來的表述能力的不同,或者有語言水平準入門檻,或者給予非英語母語的選手適當的寬松時間,盡量減少語言水平在比賽過程中的影響。
其二,在展現方式上可以提出幾類標準化的模板供大家參考,這樣既可以提高比賽的規(guī)范化水平,也減少評比過程中表述帶來的不確定性。
其三,對評委開展評審前的培訓或者盡量統(tǒng)一評判標準,減少評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個人判別取向帶來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