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青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計劃生育服務(wù)站,福建 泉州 362000)
慢性胃潰瘍作為一種臨床上反復發(fā)作的消化性胃腸疾病,主要是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酸分泌過多引發(fā)的,該病的發(fā)病機理為損傷患者的黏膜侵襲力,超過黏膜自身的自護能力。因而,臨床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修復患者的胃黏膜。臨床上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出現(xiàn)胃穿孔等相關(guān)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1]。對此,采用單一西藥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患者的復發(fā)率較高。上述研究中,針對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展開治療,分析其效果,詳解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采用電子胃鏡和病理診斷確診所有患者均慢性胃潰瘍,診斷符合率為100%,隨后查病例號按照奇數(shù)偶數(shù)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納入25例。
實驗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0.25±8.26)歲;病程:1~13個月,平均病程(6.32±1.12)個月。對照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50.88±8.39)歲;病程:1~14個月,平均病程(7.12±2.23)個月。本次研究均得到醫(yī)院倫理會同意,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果中的觀察指標可展開對比。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jīng)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潰瘍的臨床診斷標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且在進食后臨床癥狀明顯加重,同時伴有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出現(xiàn)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yīng)[2]。排除標準:伴有不同程度的腦、肺、腎及肝等相關(guān)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
1.3 實驗方法1.3.1 檢測方法 采用GIF-260Q型電子胃鏡展開檢查,之后開展病理分析,可在患者的病灶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和中央取3~9塊的標本,快速浸潤到甲醛溶液(10%),固定時間為24 h,隨后開展常規(guī)脫水、包埋以及切片,開展HE染色,之后開展光鏡檢查,可將胃鏡診斷結(jié)果和病理報告做好記錄,最后通過綜合分析進行進一步的確診[3]。對于未作胃鏡檢查或治療后的患者采用尿素13C呼氣試驗進行病理分析。
1.3.2 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檢測 經(jīng)胃鏡活檢取樣,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胃鏡檢查,在其直視下鉗取胃竇部黏膜4~6塊,對所取標本進行常規(guī)切片和HE染色,并在顯微鏡下對組織的形態(tài)進行觀察,并使用Giemsa染色和Wsrthin-Starry染色法進行Hp的檢測。
1.3.3 尿素13C呼氣試驗 囑咐患者在早上空腹時受試。可貼2個集氣袋上,①患者取下集氣袋蓋帽,可將氣體徐徐吹入集氣袋,等到氣充滿后立刻將集氣袋緊蓋蓋帽,此次收集的呼氣即為0 min呼氣。②患者服一粒尿素13C膠囊后需要喝涼開水80~100 ml,靜坐后收集30 min的呼氣,扭緊呼氣時需要收集管蓋帽。③最后可將收集的0、30 min集氣袋,可在對應(yīng)的儀器上開展13CO2檢測。停藥30天后進行檢測。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療,埃索美拉唑口服,在飯前1 h或者飯后2 h,每次20 mg,每天2次。實驗組:埃索美拉唑+聯(lián)邦阿莫仙+奧硝唑治療,索美拉唑口服,每次20 mg,每天2次。聯(lián)邦阿莫仙,口服,每次0.5 g,每天4次。奧硝唑,口服,每次500 mg,每天2次。兩組均治療2周,停藥30天后觀察療效[4]。
1.5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胃潰瘍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胃潰瘍臨床癥狀逐漸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胃潰瘍臨床癥狀未見改善,且病情逐漸加重。②臨床癥狀評分:胃潰瘍臨床癥狀包括上腹部或胸骨痛、鈍痛、脹痛、燒灼樣痛、隱痛等癥狀,總評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證明疼痛程度越高[5]。③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和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腹痛、脹氣、噯氣和嘔吐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臨床癥狀評分,計數(shù)資料為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和治療效果,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或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2.1 分析診斷符合率 采用電子胃鏡和病理技術(shù)診斷確診50例患者均慢性胃潰瘍,診斷符合率為100%。
2.2 評定治療效果(對照、實驗組) 對比對照組(76%),實驗組的患者治療效果升高(96%)(P<0.05),見表1。
表1 評定治療效果[n(%)]
2.3 評定臨床癥狀評分(對照、實驗組) 對比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降低(t=9.898 7;P=0.000 0);研究組(3.52±0.51)分,對照組(5.76±1.01)分。
2.4 評定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照、實驗組) 對比對照組(24%),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降低(4%)(χ2=4.152 8,P=0.041 5);對照組:腹痛1例,脹氣2例,噯氣2例,嘔吐1例;實驗組:腹痛1例,脹氣1例,噯氣0例,嘔吐0例。
2.5 評定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對照、實驗組) 對比對照組(4%),實驗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9例,占比36.00%,對照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1例,占比4.00%(χ2=8.000 0;P=0.004 6)。
2.6 內(nèi)鏡影像學特征 內(nèi)鏡下胃潰瘍大多呈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同時也呈現(xiàn)呈線形,邊緣較為整齊,底部覆蓋呈現(xiàn)灰黃色滲出物,周邊黏膜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腫,可見皺襞潰瘍逐漸的聚集,鏡下通常主要包括活動期、愈合期以及瘢痕期?;顒悠冢夯颊叩臐兂醢l(fā),邊緣十分不整,同時伴有較為明顯的炎癥和水腫,未出現(xiàn)明顯的組織修復。愈合期:潰瘍的范圍逐漸減小,炎癥逐漸的減輕,具有較為明顯的再生上皮以及皺襞集中等現(xiàn)象,該期潰瘍的良、惡性非常容易鑒別。瘢痕期:潰瘍得到較好的修復,大量的被再生上皮直接覆蓋[6]。
慢性胃潰瘍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慢性胃潰瘍患者的病程較長,該病的復發(fā)率較高。患有該病的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腹痛、腹脹、噯氣、嘔吐及黑便等臨床癥狀。慢性胃潰瘍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蛋白酶侵蝕自身黏膜導致的。目前,臨床上對慢性胃潰瘍疾病的治療方法和效果已有較多的闡述,均具有不同的看法。現(xiàn)如今臨床上對慢性胃潰瘍的基本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采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抗酸以及保護胃黏膜類等??稍诼晕笣儼l(fā)病初期,對患者開展治療使得病情得到積極有效的控制,進而提高該病患者的治愈率。一旦患者發(fā)生該項疾病的典型癥狀后,應(yīng)該進行及早的診斷和確診后立即展開治療[7]。
上述研究中,對比對照組(76%),實驗組的患者治療效果升高至96%;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降低;對比對照組(24%),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降低為4%;對比對照組(4%),實驗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升高至36.00%(P<0.05);奧硝唑?qū)毦幕钚砸种谱饔幂^為明顯,可以提高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促進患者恢復。埃索美拉唑?qū)儆谝环N質(zhì)子泵抑制劑,通過對胃壁細胞的抑制,降低胃酸的分泌,防止形成胃酸,其具有起效快、抑酸效果好的優(yōu)勢,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聯(lián)邦阿莫仙屬于一種半合成廣譜青霉素類藥,可有效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發(fā)揮較強的殺菌作用等[8]。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聯(lián)邦阿莫仙+奧硝唑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臨床癥狀評分,減少不良反應(yīng),提高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值得臨床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