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丹納藝術哲學中的文藝評價思想探析

        2018-11-20 06:01:28陳新儒
        文藝論壇 2018年1期
        關鍵詞:丹納藝術品文藝

        ◎ 陳新儒

        十九世紀法國美學家、批評家伊波利特·丹納(Hippolyte A.Taine) 的名著《藝術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 很早便通過譯介傳入中國,在國內有著廣泛且深遠的影響。然而,學界對于丹納思想的關注重點,始終放在其“種族、時代、環(huán)境”的三要素構成說。由于《藝術哲學》對于大量藝術史所進行的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該書多年來始終作為文藝學、美學或藝術學的學生教材進行知識性講解,理論性反思還有待深入,而其中的藝術本體論與文藝評價思想往往被忽視①。實際上,在丹納的藝術哲學體系中,對于文藝作品的評價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他甚至在書中的最后一部分以“藝術中的理想”為標題進行了細論,并運用大量文學史上的實例為佐證,建立了獨特且系統(tǒng)的文藝評價思想體系。

        一、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梳理評析

        來源于文藝評價觀念的文藝評價思想,可以分為評價對象、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這三部分。第一部分解決的是評價的是什么即文藝作品的邊界問題,第二部分解決的是評價者的身份問題,第三部分解決的是依據什么來進行具體評價的問題。從以上三個方面分別入手,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能夠得到詳細的梳理與評析。

        1.文藝評價對象

        在全書的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中,丹納已經通過大量藝術史材料,論證了藝術品的本質在于“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現(xiàn)得越占主導地位越好……現(xiàn)實不能充分地表現(xiàn)特征,必須由藝術家來補足”②。以此為基礎,他將藝術中的理想看作是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的必要特質:“藝術家根據他的觀念把事物加以改變而再現(xiàn)出來,事物就從現(xiàn)實的變?yōu)槔硐氲??!雹鬯囆g品通過與作者觀念的符合程度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等級,這是丹納所認為的需要對藝術品進行評價的邏輯前提。另一方面,面對不同表現(xiàn)方式的藝術形態(tài),丹納則采取了多元的包容態(tài)度:“自然界中千千萬萬的生物,在科學上都可以解釋;同樣,幻想的作品不管受什么原則鼓動,表現(xiàn)什么傾向,在帶著批評意味的同情心中都有存在的根據,在藝術中都有地位?!雹?/p>

        雖然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將文藝評價的對象框定在這些藝術門類中,但是丹納明顯流露出了這樣一種思想:只有被藝術家有意作為藝術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才能被稱作藝術品,即需要經歷一個從觀念到實體的轉化過程。這樣,許多我們日后認定為藝術的作品,在當時可能并不是作為藝術而被有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作品就被嚴格排除在了丹納的研究范圍之外。

        2.文藝評價主體

        由此引申出的問題是:面對五花八門的藝術作品與藝術現(xiàn)象,究竟誰的評價才是權威的?是否存在對藝術品價值大小進行優(yōu)劣評判的客觀標準?這就涉及到對文藝評價主體的辨析。對此丹納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他區(qū)分了三種不同的文藝評價主體:群眾、鑒賞家和一種抽象的評價主體,并認為批評家應該盡可能避免普通接受者的主觀傾向,訴諸于某種歷史經驗,在“分歧的見解互相糾正,搖擺的觀點互相抵消以后,會逐漸趨于固定、確實,得出一個相當可靠相當合理的意見,使我們能很有根據很有信心地接受”⑤。

        在丹納的論述中已可以看到日后批評家所希望努力建立的客觀化、科學化的批評體系的雛形。但不同的是,丹納所推崇的評價主體被其統(tǒng)統(tǒng)歸之為對于作品產生歷史的還原以及歷史本身的自然篩選避開了這一評價主體究竟為何合理的問題。很快,丹納就將研究轉向了制定令人信服的客觀文藝評價標準之上。以“特征”一詞為核心,丹納將對藝術的具體評價標準一分為三進行更為細致的論述。

        3.文藝評價標準之一:特征的重要程度

        丹納首先將文藝評價標準與人類精神生活的密切程度相聯(lián)系。他借用了生物學中的“特征從屬原理”,即在生物演變的歷史中,“不易變化的特征比易于變化的特征具有更大的力量,更能抵抗一切內在因素與外來因素的侵襲,而不至于解體和變質”⑥。以此考察人類的精神生活,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特征具有一個重要的次序。丹納自上而下,概括出了決定藝術品特征重要程度的幾個不同的精神層次:“持續(xù)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思想感情”、“半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精神氣質、“一個完全的歷史時期”的“同一精神狀態(tài)”、構成一個民族整體特質的“原始的花崗石”以及最低一層“一切能創(chuàng)造文明的高等種族所固有的特性”⑦。以上五個層次的區(qū)分不但可以解釋藝術的形成,也可以反過來用于對具體的藝術品或藝術現(xiàn)象進行客觀的評價。于是,丹納將其運用在對于文學作品的具體等級區(qū)分上,與每個“精神的地層”一一對應。最后,丹納得出的結論是:“特征的價值與藝術品的價值完全一致,藝術品表現(xiàn)了特征,就具備特征在現(xiàn)實事物中的價值。特征本身價值的大小決定了作品價值的大小?!雹嗯c其說丹納看重的是文藝作品中特征的重要程度,不如說他看重的是其中特征的穩(wěn)定程度。

        4.文藝評價標準之二:特征的有益程度

        接下來,丹納將目光放在了對文藝作品特征本身的考察上面,并引入了有益程度的概念,試圖建立第二套評價標準。他的理論體系首次將藝術的價值與道德聯(lián)系到了一起:“各種特征在等級上所占的位置,取決于對我們有益或是有害的程度……一切意志與智力的特征能幫助人的行動與知識的,便是有益的,反之是有害的”⑨。丹納再次強調了藝術家與藝術的同構關系,堅持認為藝術必須反映藝術家的主觀想法,這不僅對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道德觀念提出了要求,也將藝術與生活本身相聯(lián)系,看其是否能夠有助于現(xiàn)實生活。他引證文學史上的具體案例,將作品的藝術價值與道德價值進行了具體的對比:其中按照等級從下往上,依次為“寫實派文學與喜劇特別愛好的典型,一般狹窄、平凡、愚蠢、自私、懦弱、庸俗的人物”“堅強而不健全,精神不平衡的人物”和“完美的人物,真正的英雄”⑩。在對文學和其他藝術門類的具體分析后,丹納所得出的結論是:“特征越重要越有益,占的地位就越高,而表現(xiàn)這特征的藝術品地位也就越高——所謂重要和有益原是一個特性的兩面,這個特性就是‘力’?!?

        5.文藝評價標準之三:特征的集中程度

        最后,丹納提出了文藝評價的第三套標準,考察的是特征如何在藝術品中進行價值最大化的運作,這是因為“特征不但需要具備最大的價值,還得在藝術品中盡可能的支配一切……所有的效果必須集中,集中程度決定了作品的地位”?。

        如果說之前的論述觸及的是藝術品表現(xiàn)什么的問題,這里觸及的便是杰出的藝術品如何表現(xiàn)自己的問題。以文學為例,丹納從中概括出了三條影響效果集中程度的元素:“心靈”即人物的顯著性格、“遭遇與事故”即情節(jié)的安排以及“風格”即作家選擇的文體和個性。而按照歷史順序,丹納又將文學作品所能集中效果的不同階段進行了大致的劃分:其一是草創(chuàng)期,效果集中程度不夠的原因在于“作家的無知”;其二是衰微期,效果集中程度同樣有限,原因在于“思想感情的薄弱”;其三是開花的時節(jié),在這個時期,“人物、風格、情節(jié)三者保持平衡”?。

        至此,丹納完成了自己文藝評價思想體系的構建,并得出如下結論:“凡是優(yōu)秀作品所表現(xiàn)的特征,不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具有最高的價值,并且又從藝術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更多的價值?!?

        在丹納看來,最理想的藝術,也就是最有價值的藝術,乃是用最集中的方式表現(xiàn)最重要的有益特征的作品。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隸屬于他的藝術哲學體系,并最終成為用于進一步建構其“理想藝術”說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中包含大量精彩獨到的藝術史分析與藝術批評論斷,至今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歷史脈絡

        丹納的藝術哲學體系與文藝評價思想始終建立在對自然科學與實證主義的借鑒之上,他反復強調“要以自然科學家的態(tài)度有條有理的研究、分析,我們想得到一條規(guī)律而不是一首頌歌”?。而且,其本身的誕生與發(fā)展,同樣與特定的時代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

        1.丹納文藝評價思想與實證哲學

        十九世紀前期的歐洲大陸,經過啟蒙運動的沖擊和工業(yè)革命的洗禮,自然科學終于迎來全面大發(fā)展,而哲學作為人文科學的中流砥柱則不斷受其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體現(xiàn)在孔德所創(chuàng)立的實證主義哲學。

        孔德的哲學體系主要建立在他對“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之上?!耙庾R形態(tài)”(ideology) 這一術語起源于18 世紀末的法國,最初指的是取代神學的一種觀念科學,通過對觀念和感知的謹慎分析,意識形態(tài)會使人性可以被認識,從而會使社會與政治秩序可以根據人類的需要與愿望重新加以安排?。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進步意義。然而,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的使用語境發(fā)生轉變,開始指向觀念本身,“最初值得尊敬的、作為實證與卓越科學的觀念學逐漸讓位于只值得受嘲笑和鄙視的、作為抽象和幻想觀念的意識形態(tài)”?。和日后的馬克思一樣,孔德將意識形態(tài)與啟蒙主義所倡導的對理性的追求完全對立起來,對孔德而言,“實證”與“經驗”才是他的哲學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兩個概念,前者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后者則是唯一可靠的研究材料。于是,不僅自然科學研究中“現(xiàn)實”與“虛假”、“正確”與“錯誤”的絕對對立被納入到哲學研究中,所有的知識都只能理解為一種相對的經驗。

        在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下,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的知識分子大都被狂熱的科學理性主義所支配。為了實現(xiàn)強國之夢,包括丹納在內的法國知識分子紛紛選擇參照科學的實證方法來進行文藝研究的革新之路?。丹納的藝術哲學體系的核心觀點,可以用書中一句話進行概括:“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他將從經驗出發(fā)、從歷史材料出發(fā)看作包括藝術研究在內的一切研究的首要原則,并在自己的具體論述中頻繁借鑒包括植物學、地質學、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原理,將其納入到對具體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之中,“理想藝術”的判斷標準必須在現(xiàn)實經驗中去尋找——顯然,這些觀點都是在當時實證主義的學術風氣帶動下的典型產物。

        2.丹納文藝評價思想與思辨哲學

        然而,丹納對于實證哲學在文藝批評領域的踐行卻并非十分徹底。有學者將丹納的藝術哲學稱為“歸納的藝術哲學”,以區(qū)別于之前的“思辨的藝術哲學”與之后的“分析的藝術哲學”?。為什么不將其直接稱為“實證的藝術哲學”呢?通過之前對丹納具體文藝評價思想的梳理可以看到,盡管丹納標榜自己采用的是嚴格從實際證據出發(fā)的研究方法,但在具體論證過程中,他卻往往通過對材料的有意取舍帶來一種嚴格實證的假象,其目的則是為了建立自足的藝術哲學體系。

        “藝術哲學”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提出,并在黑格爾手中發(fā)展完善。謝林的藝術哲學,所要解決的是康德以前的美學思想對于自然美和藝術美不作區(qū)分的學理缺陷,并將藝術美視作自己先驗唯心論體系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但是,謝林并沒有具體回答自己提出的諸多關于藝術哲學的問題,這要在日后黑格爾的《美學》中才能得到解決。在《美學》的第一卷,黑格爾開宗明義地指出這本書所討論的對象“就是美的藝術”?。隨后,黑格爾區(qū)分了三種對于藝術哲學的研究方式:從經驗出發(fā)、從理念出發(fā)和經驗與理念的統(tǒng)一。黑格爾本人是贊同最后一種方法的:“要至少是初步地說明美的哲學概念的真正性質是什么,我們就必須把美的哲學概念看成上述兩個對立面的統(tǒng)一,即形而上學的普遍性和現(xiàn)實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統(tǒng)一。”?但是,他卻沒有繼續(xù)在實例中論證這種方法的可行性,這成為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要嘗試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即為什么研究藝術需要從經驗出發(fā)并且與理念相結合。在黑格爾的美學體系中,美學的研究范圍被限定在藝術美,并且后者被認為是由絕對理念轉化為具體客觀事物中的呈現(xiàn)。丹納對于“理想藝術”的認識以及藝術品特征的研究,正是在黑格爾對“理想”的定義與對“理想的定性”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顯然,《美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美的概念以及藝術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位置而非藝術本身,所以黑格爾眼中需要研究的文藝對象要比藝術家所有意創(chuàng)造的那一部分要廣闊,卻基本不涉及對于具體藝術的評價。由于必須將《美學》中的許多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丹納選擇把自己的文藝評價范圍嚴格固定于狹義的藝術品與具體的藝術現(xiàn)象中。黑格爾研究工作的終點,成為他研究工作的起點,“如果說實證主義方法是劃船的槳,則丹納內心深處隱藏的深邃的文藝思想就是船本身,實證主義的槳幫他將形而上學的船通過科學理性主義的兇濤駭浪而抵達藝術的彼岸”?。丹納試圖調節(jié)謝林與黑格爾的先驗主義與孔德的實證主義,借助具體鮮活的文藝現(xiàn)象,用后者來證明前者體系的合理性。丹納從實證主義式的經驗與材料出發(fā),看到了不同時期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的各自價值,這超越了黑格爾的封閉美學體系厚古薄今的評價傾向以及對于藝術過于悲觀的預言。

        3.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繼承與批判

        丹納和他的《藝術哲學》首次在西方美學史中獨立地提出了藝術作品的價值與如何評價的問題,這從兩個不同的方面被后世哲學家所繼承。其中,以尼采、克羅齊為代表的“心靈哲學”強調藝術區(qū)別于科學、哲學與宗教所具有的獨立價值,藝術本身就是絕對理念的感性反映,這種觀點一面繼承了丹納文藝評價思想中的藝術本體論傾向,另一面則祛除了其中依然保留著的黑格爾主義,這預示著藝術哲學與文藝批評在日后成為真正獨立的學科。與此同時,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發(fā)生的現(xiàn)代主義思潮及其所標榜的藝術自律,也是對丹納思想的間接繼承。此外,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實證傾向,影響了十九世紀后期以費西納為代表的德國實驗美學和更晚近的格式塔美學,他們將“自下而上”美學研究方法的基礎從美學家的個人經驗轉移到了對于不同主體的具體心理學實驗分析之上,并希望以此獲得比較可靠、準確的審美評價尺度。

        隨著美學史的不斷推進,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體系所暴露的諸多問題也逐漸被后世美學家所注意到。批判的聲音首先來自二十世紀初的實用主義美學。杜威在《藝術與經驗》中尖銳地指出:“判斷并不能從一開始就被安全地假定為一種對直接的知覺質料所施行的、有利于更加充分的知覺的理智的行動……批評被想象成不是說明關于一個對象的實質與形式的內容的工作,而是一個以其優(yōu)缺點而宣布無罪或有罪的過程”?。那些在包括丹納在內的十九世紀批評家眼中看似基于直接獲得的材料與經驗的論據,在背后已經過符合批評家自身封閉理論體系預設的篩選。接著,杜威批判了將評價標準量化的做法:“‘標準’一詞被用在有關藝術品的判斷的場合之時,所產生的只是混亂。批評家所做的只是判斷,而不是測量物理事實……他的題材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沒有對所有相互作用都一視同仁的規(guī)律所規(guī)定的外在與公共的事物,可被物質性地應用”?。杜威將丹納的歸納型藝術哲學體系進行了解構,并重構了一種涵蓋包括所有日常生活的廣義藝術哲學,這在日后被脫胎于分析美學的分析型藝術哲學所改造并采用。分析型藝術哲學的三個主要論點可以概括為:強調用清晰的觀念取代混亂和模糊的觀念;禁止將由個別藝術作品獲得的經驗做一般性的推廣;承認藝術不具有任何本質特征?。丹納試圖搭建的文藝評價思想體系已顯得過于封閉,難以解釋二十世紀所興起的各種新的藝術門類與藝術現(xiàn)象。經過分析藝術哲學的徹底批判后,沒有人再致力于建構一整套哲學體系來解決所有與藝術有關的問題了。

        三、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今日啟示

        時至今日,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出現(xiàn)與興起,藝術正在經歷商業(yè)化與大眾化的轉向,藝術正在被一種處于寬泛且中立狀態(tài)的文化所包容,藝術哲學也正在逐漸被文化哲學所取代,黑格爾關于藝術終結的預言似乎正在一步步成為現(xiàn)實?。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沉淀與解構后,丹納和他的“理想藝術”似乎早已被拋入歷史的故紙堆。如今我們是否還能對他的文藝評價思想進行重新反思,并以此獲得新的啟示?筆者認為,答案不僅是肯定的,而且這是急需進行的工作。

        首先,我們需要借鑒丹納的科學眼光與實證立場,避免主觀化、印象化、隨意化的論斷,用具體的實踐批評來為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提供堅實的論據。人類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已顯得越來越緊密。丹納對于自然科學方法的借鑒,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跨學科思考的路徑。通過此前的研究,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當代文藝批評中存在著分別側重歷史批評、社會與政治批評、道德批評與美學批評的傾向,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哪個取向為根本制定評價標準的問題?。在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中,關于評價標準的討論最為充分,而且“真”“善”“美”的統(tǒng)一,以及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的統(tǒng)一,構成了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核心。盡管丹納的結論割裂了文藝評價的其他方面,但是在評價標準問題的研究上,依然能為我們帶來極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和論證方式。

        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丹納極好地將動態(tài)變化趨勢與靜態(tài)特征描述結合在了一起,并且具有兼收并蓄的多元思維。這說明,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建設并非一勞永逸,在建設的過程中,“既有古代現(xiàn)代,甚至西方文學批評觀念、思想和標準,都可以在價值體系中得到汲取?!?所以,我們能夠學習丹納的開放治學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動態(tài)的、歷史的、多元的眼光對其不斷進行完善、補充與檢驗。固然,丹納對于文藝作品的定義,反映了其藝術精英主義的立場,但作為一種基本的文藝評價思想,這也能夠對如今我們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帶來啟示。如今面對社會中存在的紛繁蕪雜的文藝現(xiàn)象,以及在文藝學中普遍存在的“泛文化研究”“泛詩學研究”“泛人類學研究”等問題域,究竟哪些應該納入我們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中,哪些需要有選擇地進行進一步地界定,而哪些又應該排除在外,這是涉及到文藝評價對象的基礎性難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借鑒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在進入具體的研究前限定自己的研究范圍,避免研究對象的過于泛化。

        面對文學經典這一具體研究對象,我們需要回到評價主體,需要兼容讀者的讀法和批評方法,使之成為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但是這個過程顯然并非一蹴而就。在丹納的論述中,理想的評價主體是某種歷史的、固定的眼光,這其中包括普通接受者與批評家的共同作用,而“精神的地層”則直接決定了文藝作品所能持續(xù)帶來影響的時間長度。丹納關于文藝評價主體的確立,以及文藝評價標準中的“特征重要程度”抽絲剝繭般的細致論證,對于今日文學經典的閱讀問題研究也能提供一些新的啟發(fā)。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丹納的文藝評價思想所暴露的種種問題,并反思自身體系建設中是否也存在同樣的缺陷。丹納對于藝術品與藝術家的本體地位的過分強調,將接受者即評價主體的界定模糊化。實際上,丹納反復在論述中提到的“力量”“感受”等詞,正是從接受角度出發(fā)得來的,他沒有自覺意識到價值是處于關系中而不是客觀實在的概念。而且,他對于這些詞語并沒有如“理想”“特征”一般進行很好的界定。盡管丹納意識到了藝術價值的多元形態(tài),但依然限于時代,他的目光始終局限在歷史上與當時占據主流地位的藝術,未能繼續(xù)深入下去,考察為何這些藝術形態(tài)能夠占據主流位置,進而提出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這本應該是評價思想須解決的問題,并且成為連接文藝評價理論與實踐的關鍵節(jié)點。但是,丹納只在第一編的最后一節(jié)中一筆帶過,將科學與藝術割裂,并含混地將后者歸為“一種高級的生活”?。這種理論上的硬傷是我們如今站在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中重讀丹納不得不進行深刻反思的。

        此外,丹納看到了偉大的藝術所共有的穩(wěn)定不變的特征,卻沒有看到同樣偉大的藝術中所具有的變革與融合的力量。對固定規(guī)則的打破,同樣也是誕生杰出藝術的重要條件,歷史已經一次次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丹納為了避免讓自己的理論體系露出破綻,這些例子被他選擇性地忽視了。此外,丹納認為不同地域與不同時代會誕生不同風格但同樣優(yōu)秀的藝術,但卻不認為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之間是可以通過恰當?shù)姆绞竭M行融合的。在他這里,不僅藝術的興衰染上了一層機械決定論的色彩,而且沒有看到相對獨立的藝術土壤之間依然存在著溝通與交流的可能。盡管丹納將藝術品看作有機的生命,但他卻沒有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些生命究竟是誰賦予的、又對誰而言是有機的。

        最后,為了契合自己的完滿體系,丹納在具體的論述中時常會出現(xiàn)結論預設、選擇性無視的錯誤,甚至將“真善美”的評價標準割裂??瓷先l理分明、層層推進的論點與論據,背后卻往往是從預設好的結論向下所進行的方向推導。例如,丹納對小說的評價方式接近于對繪畫和雕塑,他將小說簡化為空間主導的人物形象而非時間主導的情節(jié)發(fā)展。這是一切宏大的、封閉的理論體系難以避免的通病,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避免固步自封、建立開放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其實丹納本人已經在之后的研究開始了自我反思,普法戰(zhàn)爭的硝煙帶來的傷痛促使丹納重新反思自己的藝術哲學觀,并在日后的著作中對自己過于先驗化、理論脫離實際的觀點有所修正。這給我們的啟示在于,建設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任務,同樣需要兼顧內部原理的推演與外部視野的開闊,保持與時代脈搏的同步。

        注釋:

        ①目前學界僅有兩篇涉及丹納文藝評價思想的論文,分別是朱愛軍的《評丹納的藝術批評標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8 年第2期)和劉淮南的《對丹納藝術價值論的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5 期)。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59 頁、第358 頁、第364頁、第367 頁、第371-376 頁、第392 頁、第394 頁、第396-400頁、第411 頁、第411-412 頁、第412-415 頁、第417-419 頁、第429 頁、第358 頁、第41 頁、第63-64 頁。

        ??約翰·B·湯普森著,高銛譯:《意識形態(tài)與現(xiàn)代文化》,譯林出版社2005 年版,第32 頁、第35 頁。

        ??張今杰,劉小飛:《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論丹納實證主義的文藝批評方法》,《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5 年第3 期,第39頁、第41 頁。

        ??彭鋒:《演繹、歸納和分析:藝術哲學的三階段》,《天津社會科學》2015 年第1 期,第150-155 頁、第154 頁。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第3 頁、第28 頁。

        ??約翰·杜威著,高建平譯:《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10 年版,第346 頁、第372 頁。

        ?關于藝術哲學與文化哲學的現(xiàn)狀與未來,詳見阿列西·埃爾耶維奇:《美學:藝術哲學還是文化哲學》,《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2 期,第40-46 頁。

        ??劉俐俐:《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與文學批評標準問題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16 年第12 期,第121 頁、第123 頁。

        ?劉俐俐:《人文科學內部深度問題匯合轉換研究范式的原理與意義——以文學經典、故事和方法論等深度問題的匯合轉換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2016 年第3 期,第30 頁。

        猜你喜歡
        丹納藝術品文藝
        1942,文藝之春
        藝術品鑒,2021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4
        《藝術品鑒》常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6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4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期)2020-01-19 06:00:38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文藝范
        實驗動畫的特征與藝術價值研究——基于丹納的藝術價值論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8:38
        當神農遇見史丹納——古中醫(yī)與人智醫(yī)學比較
        節(jié)日暢想曲
        意林(2011年21期)2011-05-14 04:43:06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精品不卡av在线免费 |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苍井空|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精品|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永久免费| 亚洲综合色区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网页| 欧美国产激情18| 免费看黑人男阳茎进女阳道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91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偷窥制服另类| 护士的小嫩嫩好紧好爽|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天堂av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全部孕妇毛片| 无码熟妇人妻AV不卡| 精品一级一片内射播放|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日本人妻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黑人大荫道bbwbbb高潮潮喷| 日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台湾自拍偷区亚洲综合| 久久中文字幕暴力一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