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暉
離開布拉格的前一天,我們最后一次從老城廣場走向查理大橋。隔著波光粼粼的伏爾塔瓦河,對岸古老典雅的屋宇沐浴在晚霞中,熠熠生輝,仿佛天上宮闕般華美輝煌,布拉格城堡高踞于天際線上,在金色夕陽的背景下,黑色的剪影透著神秘莊嚴,好像一幅穿透歷史塵埃的油畫。黃昏時分的老城廣場依然人潮如織,查理大橋前也依然川流不息。
旅伴忽然問我,“布拉格好像永遠擠滿了游客,你說,本地居民會是什么感覺?”我想了想說,“這里好像不是屬于布拉格人的布拉格,而是全世界的布拉格……”歐洲之心、萬城之母、黃金般的布拉格!這座城市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她容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好似每天都在過著音樂節(jié)、戲劇節(jié)、狂歡節(jié)或者其他叫不出名字,卻熱鬧非凡的節(jié)日,空氣里涌動著夢幻的氣息,這一切,讓布拉格成為一座令人迷醉的魔力之城。
假如用一種顏色來描繪布拉格,毫無疑問“她的名字叫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一定會登上高處,去俯瞰這片醉人的紅色。
布拉格城堡觀景臺是俯瞰的第一選擇,如同這一路走過的薩爾茨堡和克魯姆諾夫,屬于貴族的城堡總是高高在上,視野廣闊;而佩特任山上的電視塔是現(xiàn)代派建筑的至高點,它比城堡更高,腳下的布拉格呈現(xiàn)出蒼茫氣象;還有一處受歡迎的高點是萊特納公園,提供了觀賞伏爾塔瓦河以及河上眾多橋梁的最佳視角。
不同的高處,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布拉格風貌,但永恒的是那不變的“紅色之城”。
所有制高點中,位于城市東南方向的高堡是最高的一處,如果想要尋找躲避如潮游客的幽靜所在,清晨的高堡是一個極佳選擇。
作為布拉格以及波西米亞王朝的發(fā)祥地,始建于十三世紀的高堡埋葬著大批捷克名人,其中不乏著名音樂家、畫家、文學家長眠于此,這使得高堡成為了一處藝術愛好者們的朝圣地。
墓園緊鄰圣彼得和圣保羅教堂,像一座小型花園,綠樹蔥蘢,清幽怡人,千姿百態(tài)的墓碑每一座都獨具匠心,有宗教故事的雕塑,有雕刻墓主人頭像的,有的墓碑高大如紀念碑,有的則小巧玲瓏,其中以音樂為主題的最多,有小提琴狀、鋼琴狀的,還有綴滿音符、雕刻五線譜的……簡直就是一座雕刻藝術的露天展館。
長眠于此的藝術大師包括音樂家貝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詩人聶魯達和畫家穆夏。
貝德里赫·斯美塔那,是捷克古典音樂和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在捷克家喻戶曉,其中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以細膩的音樂筆觸描寫了捷克“母親河”的生生不息,傳唱久遠。音樂家還為這一樂章親筆寫下詩篇,“伏爾塔瓦河有兩個源頭——流經寒風呼嘯的森林的兩條小溪,一條清亮,一條溫和,兩條溪水匯合成一道洪流……順著圣約翰峽谷,伏爾塔瓦河奔瀉而下,沖擊著懸崖峭壁,發(fā)出轟然巨響……而后,河水越加壯闊地奔向布拉格,流經古老的維謝格拉德(布拉格城堡),展現(xiàn)出她的全部瑰麗和莊嚴……”
就在音樂家長眠的高堡墓園,我們恰恰可以從極佳的高度與角度俯瞰斯美塔那和布拉格人的伏爾塔瓦河。腳下,青翠的葡萄樹叢中,紅色屋頂點綴其間,天空淺藍,河水灰藍,壯闊的伏爾塔瓦河宛如一匹溫暖的綢緞,鋪陳在布拉格的大地上,就像音樂家所歌唱的那樣,“展現(xiàn)出她的全部瑰麗和莊嚴”。
這就是高堡,布拉格的發(fā)祥地,這就是布拉格,伏爾塔瓦河盡頭的黃金之城,這就是伏爾塔瓦河,使捷克人民和波西米亞文化生生不息的母親河。
老城廣場,布拉格的中心,是這座城市最夢幻最文藝的所在。
街上的表演者來往如織,穿梭其間感受著獨屬于布拉格的熱鬧,仿佛置身一場盛大的晚宴,被充當使者的藝術家們熱情迎接。
我喜歡打量廣場上那些表演者:疊人塔的青少年,這一天,有好幾個團隊在廣場上表演,彼此發(fā)出挑戰(zhàn),引得路人爭相圍觀、歡呼鼓掌;拉小提琴、彈吉他或者其他不知名的古老樂器的街頭藝人,吸引著我們駐足觀賞,看那一位外表滄桑、演奏著我完全陌生的樂器的老者,他符合了我對流浪藝人的終極想象;馬車夫、流浪歌手、裝扮成死神或者阿拉丁神燈的古怪行為藝術者……還有魔幻泡泡秀的表演者,為老城廣場增添了更多的夢幻色彩。
我喜愛這一切,更勝過觀看廣場四周那些歷史悠久的經典建筑——市政廳、泰恩教堂、天文鐘、胡斯雕像……只因這里有著一種獨屬于波西米亞的自由空氣。
坐下來喝一杯,靜靜感受這一切,會醉在這夢里不愿離去。
正午的老城廣場,當西南角的天文鐘鳴響的時候,人們總會聚集在市政廳的塔樓下,仰望十二圣徒相繼出現(xiàn),鐘面兩側的人物雕像隨著鐘聲搖頭,仿佛在表達尚未享盡人間榮華、不愿就此離去的遺憾,好似在說,人生得意須盡歡,狂歡的時候開始了。
另一個同樣在正午時分吸引了很多游客的表演,是布拉格城堡舊皇宮(現(xiàn)為捷克總統(tǒng)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官?。┣暗男l(wèi)兵換崗儀式。與我國莊嚴肅穆的國旗班換崗有所不同,布拉格城堡的換崗儀式可以說是相當親民,圍觀的游客甚至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大兵們天藍色的復古軍裝以及槍口上的刺刀。
換崗儀式之后,別忘了參觀舊皇宮旁的圣維特大教堂。教堂屬于城堡的組成部分,是布拉格各處都可以仰望的地標建筑,如果只選擇參觀一座教堂,那當然就是它了。
相比城堡熙熙攘攘的如潮游客,東南一側的華倫斯坦宮安靜祥和,這里是捷克共和國參議院所在地,為喧鬧的布拉格增添了一份莊嚴。
作為歐洲歷史文化名城,我覺得布拉格最好看的還是各種建筑。漫步在青石小巷里,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各種流派的古典建筑,有時候只是一座小巷里的過街騎樓,或者墻上繪滿壁畫的老房子,以及略顯陳舊的中央火車站,都是非常美麗和諧的城市景觀,雖非著名景點,卻別有一種獨特的懷舊氣息。
不同于英國、法國古典建筑的低調,布拉格老建筑大多顏色明媚,充滿東歐的熱情。如果不是因為擁有這些絢麗的色彩,我猜想,布拉格或許會成為一座陰郁、森嚴的城市,因為這里有著太多的哥特式建筑,那些嶙峋的塔尖帶來一種凌厲的觀感,幸而這里有美麗的顏色,柔和了“千塔之城”的凜冽氣勢。
作為文化名城,當然要有文化名人。捷克雖小,歷史上卻誕生過不少世界級的杰出人物,在文學領域當屬弗朗茨·卡夫卡和米蘭·昆德拉。盡管昆德拉是享譽世界的作家,但由于他長期流亡國外,加入了法國國籍,后期大多數(shù)作品以法文寫成,所以捷克人似乎不怎么把昆德拉視為他們民族的代表??ǚ蚩ň筒灰粯恿耍m然他是猶太人,他的國籍是奧匈帝國,但這位作家從出生到死亡,一輩子都生活在布拉格,這使得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屬于卡夫卡的印記。
卡夫卡博物館,內部布置黑暗陰郁,或許象征著卡夫卡筆下荒誕黑色的世界;外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兩個男人相對尿尿的噴泉雕塑,雕塑時不時還會移動和旋轉,于是噴泉水花變化莫測,被稱為世界上十大最詭異的雕塑之一,這組雕塑到底有什么深奧內涵呢?普通人恐怕很難得知,就好像我們也不太能理解《變形記》的故事一樣。
城堡區(qū)的黃金巷,從前是為皇室煉金的術士們居住的地方,卡夫卡曾經在這里居住過幾年,如今他的故居經營著一家很受歡迎的小書店,可以買到世界各地出版的各種語言版本的卡夫卡作品。
布拉格老城廣場上,也有一座墻上繪有壁畫的老房子,是卡夫卡童年時居住的地方。
與卡夫卡有關的古怪雕塑其實還有一座,我們并沒有來得及去造訪。那是一座位于百貨廣場上的卡夫卡頭部雕塑,由42塊鍍鉻板構成,可以同向或反向移動,可謂上演了一出生動現(xiàn)實的“變形記”。
在繪畫藝術界,布拉格也誕生過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叫做穆夏,他也是一位猶太人。老實說,在此之前,我從未聽說過這位畫家的大名,然而,在老城廣場附近的穆夏博物館里觀賞過穆夏畫作以后,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繪畫是多么“熟悉”,那種輕盈、飄逸同時又充滿性感和誘惑的美少女身姿的線條,在風靡世界的日本漫畫里、在精美的塔羅牌牌面上,還有舊上海灘的廣告月份牌上,我們一定都曾經目睹過似曾相識的痕跡。
后來我查閱了關于穆夏的藝術鑒賞,果然,這位現(xiàn)代“新藝術運動”旗幟之一的大畫家,吸收了西方巴洛克繪畫的細膩與肉感、東方日本浮世繪優(yōu)雅的輪廓與線條,融合成獨具特色的女性繪畫藝術,最后又反哺世界,他的藝術風格在亞洲廣為傳播。日本美少女漫畫和上海貴婦人月份牌就是穆夏風格影響下的產物,穆夏就是這種風格的開山鼻祖,眼前一切美與誘惑的線條都是來源于他。如今,穆夏的作品幾乎遍布捷克的每一個角落,從捷克的第一張鈔票到第一張郵票,從街頭巷尾的宣傳招貼廣告到圣維特大教堂的巨幅彩繪玻璃畫,畫家融匯了繪畫藝術與現(xiàn)代商業(yè)設計,最終形成極受大眾歡迎的獨特情調。
位于老城一條小巷里的穆夏博物館,由穆夏的后人經營,十分低調,面積也很小,但是那些精美的畫作值得專程一往。這里收藏了穆夏最具代表性的四聯(lián)畫,包括《四季》《一日四時序》《花朵》《藝術》,以及畫家的成名作,為巴黎最紅的歌舞明星繪制的海報《吉斯蒙達》。圣維特大教堂的巨幅玻璃彩繪前,還駐足著從世界各地到此賞玩的游客,流暢的線條、奔放熱烈的色彩,仿佛在訴說著光怪陸離,又保持著莊嚴與神秘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