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善渡
回顧
眾所周知,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期,計算機性能的發(fā)展都是遵循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的一個通俗表述是: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
摩爾定律也對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和相關課程內容的取舍提出了挑戰(zhàn):一方面是計算機軟硬件的飛速發(fā)展,一方面是教學需要相對穩(wěn)定(師資培訓、教材編寫、設備更新等都有“滯后性”)。應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找到其中恰當的“平衡點”一直是擺在相關人員面前的難題。
為此,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曾在北京、??凇⒊啥嫉鹊囟啻握匍_“提高計算機應用效益”的研討會。我以中心特聘研究員的身份主持或參與了這些會議。
我曾多次應邀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和各地區(qū)教育部門組織的相關領導、校長、骨干教師培訓課程授課。我的授課內容主要是《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與應用》和《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教材教法)》。
1996年,我撰寫的《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與應用》講稿被納入國家教委人事司組織編寫的《全國中小學校長提高培訓教材——中小學計算機的建設與應用》(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我撰寫的章節(jié)(P144-203)的一個重要指向就是如何應對摩爾定律提出的挑戰(zhàn)。
第一章 計算機輔助教育概述
一、計算機輔助教育產生的基礎
1.物質基礎 2.社會基礎 3.教育心理學基礎
二、計算機輔助教育與教育技術學
三、計算機輔助教育概況
第二章 計算機輔助教學
一、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原理
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
三、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模式
四、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分類
第三章 計算機輔助管理
一、計算機輔助管理概述
二、計算機輔助教育行政管理
第四章 計算機學科教學
一、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課程的教學目的
1.小學 2.中學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建議
第五章 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與應用
一、規(guī)劃
1.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fā)展的基本依據和出發(fā)點
2.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fā)展的目標、任務和指導方針
二、人員培訓
1.計算機學科教師 2.非計算機學科的教師 3.教育管理人員 4.機房管理人員
三、硬件建設
1.不要盲目淘汰低檔機 2.購機建議 3.網絡建設
四、軟件建設
1.基本調研 2.基本設計
五、計算機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第四篇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計算機應用典型實例
一、北京景山學校
……
1995年我發(fā)表《計算機學科教學中的十種關系》(《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一文,論述了計算機課程建設中的文化與工具、知識與能力、基礎與實用、魚與漁、穩(wěn)定與發(fā)展、變與不變、語言與思維、語言與程序、課內與課外、普及與提高十種關系。
以下是該文的摘錄。
在“基礎—實用”這一關系上,我們并不一般地反對學以致用。實際上,越是基礎的越具有普遍適用性。無論學生今后從事何種職業(yè),他們在中小學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有意義的。中小學的教學應使所有學生終身受益。我們不敢茍同的是那種試圖把現(xiàn)在的教學內容同若干年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實際需要簡單地和直接地一一對應起來的主張。
計算機學科教學必須處理好“穩(wěn)定—發(fā)展”這一關系。我們認為,面對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選擇某種簡單易學的高級語言作為載體,教給學生使用一些應用程序和編制簡單程序的方法,使學生在某一適當的層面上,真正了解計算機是怎樣工作的,培養(yǎng)他們使用計算機的興趣、習慣和技能,并在學用程序的過程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自學應用計算機軟硬件的能力,是正確的和必要的?!?/p>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今天的學習要為將來服務,這就要求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基本的和可遷移的。然而,面對計算機的硬件不斷升級、軟件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現(xiàn)象,不少計算機教育工作者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其實,變來變去,現(xiàn)代的電子計算機仍是馮·諾依曼式計算機。也就是說,程序存儲原理沒有變,“輸入—處理—輸出”這個基本模式沒有變,許多基本概念沒有變,將程序或數據輸入主機的鍵盤指法等技能也沒有變。這些是無論從事計算機專業(yè)還是只使用計算機的人都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或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這些都可以通過讀寫程序和使用程序的教學過程予以介紹、訓練或滲透。基于以上分析,鑒于基礎教育的性質、任務和承受能力(師資、設備、教材等),計算機學科教學必須處理好“穩(wěn)定—發(fā)展”這一關系。
反思
以上文字實際上也是我對摩爾定律提出的挑戰(zhàn)之應對建議。我認為這些建議對今日實施教育智能化或許尚有借鑒意義。
如何應對摩爾定律,我的觀點始終是: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和使用的器材未必越現(xiàn)代就越先進,更未必越高檔就越適用!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和相關課程內容的取舍必須突出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在撰寫的《中小學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建設與應用》硬件建設一節(jié)中,我特別強調“計算機硬件發(fā)展迅猛,更新?lián)Q代的周期越來越短,中小學校教育用機不能一味追求高檔次,更不要盲目淘汰低檔機”“對現(xiàn)有較低檔次的微機(8位機和16位機),應提高利用率,充分發(fā)揮其性能和效益”(P187)。
我在撰寫的文章和多次講話中,強調“必須從有利于學生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角度來選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用機”,而不能被“摩爾定律”牽著鼻子走,盲目趕時髦。須知,高檔傻瓜相機,簡單易用,但用它教不了與攝影相關的光學知識。
講授內燃機四沖程的工作原理,就得用模型(動畫),真開來一臺卡迪拉克,倒講不明白了。圖形化編程——替代代碼編程,對較高學段的編程教學說來不是進步,是退步。
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選定的某種計算機高級語言(如LOGO、BASIC、Pascal)是程序的載體。學習這種語言本身并不是教學目的,它只是手段,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教學語言是一種“模型”。我們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學習和使用這種語言編制的簡單程序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核心內容是程序的讀寫、算法的分析,而不必苛求該編程語言本身的所謂“先進性”。但是,不少地區(qū)和學校爭相比的是誰投入的資金多,誰的機器檔次高、網速快,誰家的機房更豪華更“先進”,而不是提高教學的效益。
目前,教育機器人發(fā)展迅猛。同樣面臨著是追求表面的花里胡哨“高大上”——人型、會唱歌跳舞翻跟頭,還是突出“教學性”,提供散件,由學生自己動手組裝,自己編寫程序,真正實現(xiàn)培育信息素質,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目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希望新一輪的信息技術教育盡量少出現(xiàn)前期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