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450001)馬麗娜 緱夢帆 李社勇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發(fā)熱、喘息以及病情反復。若患兒不能被及時有效地治療,很容易造成嚴重后遺癥[1]。本文研究了112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分析了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治方式,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112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實驗組56例,年齡3~14歲,病程3~11d;對照組56例,年齡2~13歲,病程均在3~11d;基本資料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在治療的前5d,為患兒靜脈滴注10mg/(kg·d)的阿奇霉素;治療5d后,改為每日口服10mg/kg阿奇霉素分散片,連續(xù)服用3d,3d后停藥4d;此過程持續(xù)3周為一個療程。實驗組采用阿奇霉素聯(lián)合孟魯司特鈉進行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孟魯司特鈉;對于6歲以下的患兒,每次口服4mg孟魯司特鈉;對于6歲以上的患兒,孟魯司特鈉的劑量為5mg/次,所有患兒均2次/d,共持續(xù)4周為一個療程。
1.3 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啰音消失時間;同時對比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中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分為:①顯效:治療3d內(nèi)患兒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有明顯的改善;②有效:治療3d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有所改善;③無效:治療5d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④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版本統(tǒng)計軟件做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配對設計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描述,計量資料以(±s)描述。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實驗組患兒中,其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啰音消失時間分別為3.05±1.17、2.83±0.54、4.26±1.51,均少于對照組的4.76±0.82、5.69±1.08、7.43±1.25,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2.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實驗組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14%;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中,實驗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9%,遠低于對照組的14.29%。組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所示。
針對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現(xiàn)階段的臨床治療中,通常會選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的藥物;而孟魯司特鈉則具有減輕炎癥,緩解患兒呼吸道平滑肌痙攣與擴張患兒血管的效果;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不但能夠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3]。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患兒其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啰音消失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56例患兒在經(jīng)過治療后,僅有3例患兒出現(xiàn)了無效情況,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64%;而對照組共出現(xiàn)了10例無效患兒,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14%;且實驗組僅有1例患兒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而對照組則有8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單獨使用阿奇霉素,阿奇霉素聯(lián)合孟普司特納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中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