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汪國文,王祖義,黎傳奎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胸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4)
肺葉切除術和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是肺癌手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適用于局限于單個肺葉的早期肺癌。目前,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在臨床普及,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優(yōu)勢明顯,創(chuàng)傷小,清除效果可靠、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現(xiàn)臨床已將VATS作為肺癌的標準術式。但VATS的手術入路無統(tǒng)一標準,雙孔法、三孔法、四孔法均是常用方式,近年來單孔法逐漸在臨床推廣,已成為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新趨勢[1]。本研究對比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肺葉切除術的4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25例,男104例,女121例,年齡37-76歲,平均(56.2±11.3)歲。對照組225例,男101例,女124例,年齡35-75歲,平均(55.7±11.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肺癌診斷標準,病灶局限于單個肺葉,經(jīng)CT、病理穿刺活檢等確診;所有患者腫瘤直徑≤5cm,未侵及胸壁、大血管,與周圍的粘連不嚴重,符合VATS手術指征;排除腫瘤已轉移至兩個及以上肺葉或有遠處轉移、合并糖尿病、嚴重高血壓、精神類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涉及范圍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雙腔氣管插管復合靜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單肺通氣,健側臥位。觀察組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于患側腋前線第5肋間作一2.5-3.0cm的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全層牽拉開,插入胸腔鏡,觀察胸膜腔情況,確定腫瘤大小、部位、浸潤情況及有無周圍組織粘連,再送入手術器械,在胸腔鏡直視下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切除腫瘤病灶并清掃淋巴結,將切除組織裝入無菌標本袋中移出,最后生理鹽水沖洗胸腔2-3次,置入胸腔閉式引流管,關閉胸腔,結束手術[2]。對照組采用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腋中線第7肋間作一1.5cm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在腋前線第3或4肋間作一3.0-5.0cm切口,置入保護套,作為主操作孔,在腋后線第5或6肋間作一1.5cm切口作為副操作孔,在胸腔鏡觀察下進行手術操作,步驟同觀察組。
記錄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術后1d胸痛VAS評分、住院時間;觀察術后有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住院時間(d)觀察組(n=225) 165.34±22.29# 2.8±0.2* 175.45±28.33* 13.14±1.62# 454.78±42.89* 3.1±0.4* 5.1±1.3* 9.6±1.4*對照組(n=225) 156.57±23.36 6.1±0.4 227.83±30.41 12.78±1.57 621.27±66.43 4.5±0.5 6.5±1.6 12.7±2.1組別 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個)胸腔引流量(mL)術后帶管時間(d)術后1d胸痛VAS評分(分)
兩組在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術后1d胸痛VAS評分、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肺癌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大多數(shù)早期肺癌患者通過體檢發(fā)現(xiàn),此時是手術的最佳時期,可獲得較好的療效。VATS是近年來胸外科開展的主要術式,微創(chuàng)優(yōu)勢明顯,手術時間縮短,術后疼痛減輕,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已成為早期肺癌手術的首選術式[3]。但VATS操作入路方式較多,近年來單孔法逐漸在臨床普及,其優(yōu)越性也得到顯現(xiàn)。首先其減少了手術切口,對胸腔軟組織的損傷進一步縮小,切口感染的幾率也明顯降低[4];其次單切口位于肋間,降低了肋間神經(jīng)損傷幾率,術后的疼痛也明顯減輕,增強了患者術后早期咳嗽、排痰的能力,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患者早期活動時間,從而加快了肺復張[5];再者單孔法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的趨勢,雖然操作過程中的難度增加,需要術者及助手熟練掌握胸腔解剖結構知識,能夠合理分配手術器械的空間,可獲得與三孔法、四孔法相當?shù)氖中g效果[6]。因此,對于病灶局限于單個肺葉的早期肺癌來說,單孔VATS可獲得確切療效,且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更為顯著[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術后1d胸痛VAS評分、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單孔VATS的臨床療效可靠,創(chuàng)傷更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術后恢復更快,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