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惠夕萱 全媒體記者 陳玉蘭
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陳列館(何玉梅/攝)
遵義,因“遵義會議”而名揚中外。紅軍長征在遵義輾轉(zhuǎn)奮戰(zhàn)三個多月,發(fā)生了婁山關、青杠坡等許多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輝煌不朽的壯麗詩篇。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遵義市共有長征革命遺址、遺跡518處,列入文物登記的13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7處、市縣級39處。全市共有29個烈士陵園,有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個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有2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9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個縣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眾多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給遵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了全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載體,成為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課堂。
“沒想到,這里的小小講解員如此出色,落落大方地把長征故事娓娓道來。遵義真不愧是一座紅色城市?!?0月2日,廣東林先生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時,遇到了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講解員,讓林先生一行贊不絕口。
近年來,紅色小講解員成了陳列館的一道風景線。這是遵義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踐行“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精神的典型范例。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遵義首個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1月,為迎接長征勝利80周年,總投資達2.4億元的遵義會議陳列館改擴建工程全部建成,建筑面積由原來的6400平方米增加到19054平方米,參觀展覽線路由原來的500米增加到1200多米,展廳面積由原來的2000平方米增加到7000平方米。展示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展館文物等資料由原來的726件增加到2000多件。
林先生說,展館運用了大量的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和雕塑、繪畫、場景模擬,通過聲光電的多媒體運用和數(shù)字化、信息化手段,精心布置,展示效果很好,讓我們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軍山英烈墻上,滿墻的英烈名字,他們中有很多人還是個稚嫩的孩子。這道墻強烈撞擊著人們的心。紅軍女衛(wèi)生員被當?shù)厝艘暈槠兴_,供奉于心。遵義人對革命先烈的景仰之情,是流淌在遵義的紅色基因。
這座城市的人,似乎個個都能講紅色故事。特別是在乘坐出租車時,隨便跟司機聊天,他們都會向你推介紅色遺址,說一些紅軍故事?;钴S的紅色小講解員,更是為遵義這座紅城加分不少。
因仰慕遵義紅城的美名,遵義旅游業(yè)火爆,外國朋友也頻繁來到遵義。2013年,一群在北大留學的美國大學生來遵義重走長征路。2014—2015年,哈佛大學的華裔女孩黃雪雯先后來遵義3次,深入了解長征,撰寫長征題材的畢業(yè)論文,為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
為了讓長征精神深入人心,2017年,遵義會議紀念館舉辦“行進中的遵義會議”大型巡展,先后在廈門、嘉興、紹興、西安等地成功巡展,小小紅色講解員全程參與。巡展大幅提升了遵義的美譽度。2018年9月,遵義會議紀念館成為全國關工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果說遵義會議紀念館、紅軍山會讓你遙想紅軍崢嶸歲月,巍巍婁山關則讓人身臨其境感受長征路上的槍林彈雨。投資近24億元的婁山關景區(qū)一二期工程,包括毛主席詩詞館、婁山十景、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陳列館等項目。在一道山峰護衛(wèi)下的毛主席詩詞館,莊重大氣,讓你在氣勢磅礴的詩詞意境中,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壯志情懷,回顧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歷程。
婁山關上,松濤依舊、山風嗚咽,仿佛還在追思遠去的革命先烈,仿佛在向游客講述著80多年前這里發(fā)生的一幕幕。晨霜閣間,清冽的山林會讓你真實觸摸主席詩詞中“長空雁叫霜晨月”的意境,撫今追昔,心生感慨。雁鳴塔下,“落日塔影、飛鴻遠音”這一動一靜的圖影,讓你感受長征路上的艱險悲壯。西風臺上,夕陽西下時,群山逶迤,氣象萬千,你會領悟詩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背后的偉人襟懷,以及紅軍先烈義無反顧、英雄豪邁的精神,你會油然生起萬千景仰之情。
不到婁山關,不算來過遵義。懷著對巍巍婁山的景仰之情,眾多省內(nèi)外“好攝者”紛紛聚焦婁山關,將婁山風姿盡顯于鏡頭下,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美名節(jié)節(jié)提升。
今年,截至目前,婁山關景區(qū)共計接待游客191萬余人次,其中國慶黃金周期間共計接待游客16萬余人次。
“遵義為中國革命轉(zhuǎn)折之地,來此必定要去瞻仰四渡赤水革命遺跡?!绷窒壬f。國慶最后兩天,林先生一行去了仁習赤三地,重點游覽了土城古鎮(zhèn)。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紅軍醫(yī)院紀念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九軍團陳列館、毛澤東四渡赤水陳列室……林先生一行流連忘返,贊嘆“一座小鎮(zhèn)擁有如此多紀念館,有保存完好的紅軍遺址14處,這在全國都屬罕見?!?/p>
四渡赤水紀念館前后歷經(jīng)2次整修,從最初不足200平方米的陳列室,到現(xiàn)如今3900平方米的專題博物館。最初僅展示十多張照片,如今館藏萬余件文物,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十大紅色旅游景區(qū)。
近年來,在各級黨政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一億多元的籌資正用于紀念館、博物館建設、古鎮(zhèn)保護和四渡赤水遺跡遺址的保護利用。2013年以來,習水縣加大融資力度,組建公司引入40多億資金,投入古鎮(zhèn)、四渡赤水遺跡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習水縣還專門組建“四渡赤水遺跡遺址修繕保護利用辦公室”。目前已完成古鎮(zhèn)風貌協(xié)調(diào)區(qū)房屋的修繕,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博古舊居等國保單位和古鎮(zhèn)歷史街區(qū)修繕,青杠坡戰(zhàn)斗紀念園也基本完成。
為打造集研究、體驗、傳播中心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習水成立了四渡赤水研究中心,聘請國內(nèi)部分紅色文化研究的專家、紅軍后代為顧問和研究員,開展四渡赤水研究工作。同時編輯了《四渡赤水親歷記》《中國紅地標》等書籍畫冊,創(chuàng)辦了研究性刊物《四渡赤水》,希望將紅色傳承做到極致。
以四渡赤水紀念館全體干部職工為團員組建的四渡赤水藝術(shù)團,自編自導自演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劇目——“長征組歌”音樂會、詩朗誦《他們的名字》,以賀子珍為原型的情景劇《最美麗的女人》等進行展演,有效提升了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社會效應。
以紀念館講解員為主體組建的四渡赤水宣講團,每天定時四場免費講解。此外,宣講團還走進軍營、校園、社區(qū)、企業(yè)、村寨、機關,宣講長征歷史、四渡赤水歷史及保護紅色文化遺產(chǎn)的法律法規(guī)。
美國記者斯諾曾經(jīng)說過,驚人的長征,將來有一天會有人將其寫成一部史詩。如今,長征文化、長征精神已經(jīng)走向了世界。為更好地保護傳承長征文化、啟示后人,四渡赤水紀念館正在研究四渡赤水線路申遺,并已經(jīng)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步履。
濃烈的紅色風與古樸民俗相得益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自2009年起,四渡赤水紀念館每年的客流量都接近翻番。2017年高達83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起,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共青人”青年志愿者服務隊被土城的紅色氛圍所吸引,每年都要到土城開展“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從遵義中心城區(qū)到赤水河沿岸,從湄潭鳳岡余慶到綏陽桐梓等地,到處都有紅色遺址遺跡。多年來,遵義充分依托和發(fā)揮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始終把紅色文化貫穿到青少年的培養(yǎng)教育之中,融入到社會各行業(yè)開展的各項思想教育活動中。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遵義作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重要指示后,更加激發(fā)和鼓舞了遵義厚植紅色基因、發(fā)揚紅色精神的熱情和信心,更加促進了全市紅色文化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全市上下“編紅書、讀紅文、誦紅詩、唱紅歌、講紅事、跳紅舞、演紅劇、看紅影、走紅路、護紅物”蔚然成風,成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精神高地的強大動力和不竭源泉。
遵義充分發(fā)揮老紅軍、老專家優(yōu)勢,請他們講述長征經(jīng)歷、革命故事,弘揚長征精神,傳遞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發(fā)揮部門、專家、學者優(yōu)勢,做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提升,創(chuàng)作出了如《遵義歷史星空》《遵義史話》《轉(zhuǎn)折遵義》《遵義會議紀實》等一大批紅色作品,將其有機融入學校教育中;充分發(fā)揮眾多紅色遺址的載體優(yōu)勢,做好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青年一代和各行業(yè)人士補足紅色精神“鈣質(zhì)”。
2016年,遵義市正式啟動了《傳承紅色基因,落實立德樹人--長征文化進校園項目》。這個為期5年、投資1000萬元的項目,旨在讓遵義年輕一代人人熟知長征歷史,個個能講遵義故事,切實增強遵義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該項目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出效果、五年成常態(tài)”的工作規(guī)劃,力爭五年時間實現(xiàn)“四個一”目標。目前,已在全市各中小學培養(yǎng)出了500余名小小義務紅色宣講員,并在全市乃至省外一些大學開展宣講活動,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身為遵義人,理當講好遵義故事,為我遵義添光彩。”“我愛遵義人,我以家鄉(xiāng)為榮……”網(wǎng)絡上,有太多遵義人激情滿懷抒發(fā)對家鄉(xiāng)遵義的熱愛之情。從出租車司機、小小講解員到各高校學生,從普通市民到各行業(yè)人士,都在積極回應著時代召喚,積極當好紅色傳承人,為推動名城遵義大發(fā)展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