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默
祖國統(tǒng)一是全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內外風云變幻,臺灣一直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1974年鄧小平陪同毛澤東會見英國首相希思,已是81歲高齡的毛澤東遺憾地對希思說:中國統(tǒng)一這件事,我恐怕是看不到了。他指著鄧小平說:“這是他們的事?!?975年病重垂危的周恩來在《參考消息》上看到評論臺灣政局的文章后,想到蔣介石去世,蔣經國將接班,而國內對蔣經國最有影響的就是屈武和王昆侖了,于是用顫抖的手,艱難地寫下:“約請王昆侖、屈武一談,托、托、托!”
鄧小平是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他沒有辜負毛澤東的期望,帶領中國共產黨以改革開放的舉措和“一國兩制”的構想,打破了臺灣海峽的堅冰,開啟了統(tǒng)一大業(yè)新的航行。
1979年1月1日是統(tǒng)一大業(yè)進程中發(fā)生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時刻。這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這一天,國防部發(fā)表了《關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結束了海峽兩岸的對峙。從此,海峽上空沒有了硝煙炮聲,出現了祥和;從此,和平統(tǒng)一成為勢不可當的歷史潮流。
王昆侖是民革第四任主席,屈武是民革第五任主席。王昆侖、屈武沒有辜負周恩來的囑托,把推進祖國統(tǒng)一當作自己的使命。屈武與蔣經國是朋友,年輕時親如兄弟。雖然他們政治上有很大分歧,但屈武認為蔣經國是愛國的,是主張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屈武希望蔣經國能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兩岸長期隔絕,屈武曾以多種形式向蔣經國發(fā)出信息,希望蔣經國以民族利益為重,早日實現和平統(tǒng)一。1980年3月12日,在孫中山逝世55周年那天,屈武給蔣經國寫了一封長信,憶及當年贛南相聚,相期青史留名的情景,期望蔣經國能“順應潮流,體察民意,果斷抉擇”。198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大會上,屈武動情地說:“我們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個人的自然生命畢竟有限,而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振興才是千秋大業(yè)。應該趁有生之年,把我們這一代人所結下的歷史疙瘩,由我們自己來解開,不要給后人留下無窮之患。”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之后,屈武更是盡心竭力。1987年底,臺灣開放對大陸探親,屈武感到時機成熟,表示愿以90高齡率先赴臺探望蔣經國??上形闯尚校Y經國卻一冥長逝,海峽兩岸的兩位好友最終未能白首相聚。
在屈武的主持下,民革把祖國統(tǒng)一作為重點工作?!陡媾_灣同胞書》發(fā)表后,民革中央舉行了對臺工作座談會,恢復了對臺工作委員會(以后改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委員會),全黨積極主動地開展對臺宣傳和聯誼工作。民革各級組織通過開展經貿、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的活動以及利用同鄉(xiāng)會、校友會等方式擴大了與“三胞”的交流交往,通過廣交朋友溝通情感,增進共識和友誼,宣傳“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團結和爭取更多人士共同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出力。
朱學范是民革第六任主席,是郵工出身的工人領袖、新中國首任郵電部部長。兩岸局勢緩和后,民間的各種聯系和交往逐漸頻繁,特別是兩岸同胞尋找親人的事情日益增多,形成了一股“尋親熱”。但由于海峽兩岸長期人為隔絕,未直接通郵通電(訊),聯絡極為不方便。為此,朱學范提出兩岸直接通郵、通電的倡議。1981年,朱學范在《愿海峽兩岸早日互通佳音》一文中寫道:“‘三通’是和平統(tǒng)一的先聲,通郵又是 ‘三通’的先聲?!泵窀镏醒胗?981年前后,多次舉行對臺通郵座談會,邀請郵電部、郵電工會、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等有關部門和團體的負責同志,就對臺通郵通電的具體方案和有關問題進行研討。朱學范的呼吁、民革和有關部門的努力很快有了成效。臺灣當局同意由紅十字會在香港轉遞郵件。盡管只是間接通郵,手續(xù)繁瑣,耗時漫長,但是,每年還是有幾百萬封家書通過這樣的方式,跨越海峽,來到了大陸。朱學范繼續(xù)呼吁。雖然直接通郵是在朱學范身后的2008年,但兩岸通郵終于成為了現實。
九十年代、李沛瑤、何魯麗先后任民革中央主席,在他們的主持下,民革不僅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一系列舉措,加強與島內各界,特別是與民革有歷史淵源的國民黨中上層人士的交流和聯系,而且把向國家提出對臺工作的方針策略建議,作為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由于兩岸經濟合作與各項交流交往在不斷擴大,以臺商赴大陸投資和間接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兩岸經貿交往與合作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民革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海峽兩岸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從實際出發(fā),開展涉臺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先后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交了《關于加強兩岸稅務協(xié)作,完善對臺資企業(yè)稅收的建議》《關于保護臺商合法權益的幾項建議》《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細則》等多項建議和專題調研報告,內容涉及加強對臺灣和海外的宣傳、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做好臺胞接待、發(fā)展兩岸經貿關系等領域。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為實現臺灣的“法理獨立”作了大量準備,進行了6次所謂的“修憲”。李登輝以此為依據拋出“兩國論”。針對這一問題,在2000年全國政協(xié)九屆三次會議上,民革中央以“第0232號提案”的形式,提出了關于盡速制定“反分裂國家行為法”的建議。2004年底,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并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這是中國首次以法律形式采取的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的重大舉措。消息傳出,立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到海內外所有愛國的中國人的堅決支持和擁護。
2011年3月,民革第九任主席周鐵農率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xié)會參訪團,赴臺灣進行訪問。由民革中央主席親自率團,踏訪寶島,這是民革的第一次,更是屈武和民革前輩們的夙愿以償。在為期8天的訪問中,參訪團一行先后拜會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副主席張昭雄,新黨主席郁慕明,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中國統(tǒng)一聯盟主席紀欣,歷屆臺灣“杰青團”代表及臺灣各界人士。這次參訪活動在島內引起熱烈反響,取得圓滿成功。
2012年12月18日,新當選為民革中央主席的萬鄂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民革是以推動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作為重點工作的參政黨。這是民革和其他民主黨派不大一樣的地方”,未來五年,民革將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堅持特色,進一步做好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工作。
2018年3月6日,在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記者會上,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在向大家介紹民革時指出,“民革以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這是因為民革與臺灣有著特殊的淵源,與臺灣島內的各界人士也保持著非常廣泛的聯系,因此這五年來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兩岸青年的交流項目和赴臺參訪活動。我們也邀請臺灣的政黨和社團到大陸參訪300多次,積極擴大兩岸社會各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增進共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認同”。
從1979年元旦至今已經過了近40個春秋。四十年來,兩岸關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香港、澳門相繼回歸,海峽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兩岸經貿往來高潮迭起,經濟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斷加深。這成就歸功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歸功于改革開放,這成就中也有民革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鄧小平說,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tǒng)一,一千年也要統(tǒng)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