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搬遷,來個徹底翻家底。在一堆老物件里,找出一個紅塑料皮的小本,封面上印著黑龍江省大慶“市鎮(zhèn)居民糧、油供應證”(大慶市糧食局)金黃大字?!袄霞Z本”捧在手里,從中抖出那沉甸甸的記憶,在情懷里拽出一絲絲印記?!袄霞Z本”里藏有令人難忘的封塵故事?!袄霞Z本”見證的是,改革開放發(fā)展的一段里程碑。
記得五六十年代,吃“供應糧”是一個標簽,城鎮(zhèn)人與老農的差別就是“一本定乾坤”。圍繞這個差別,一系列社會上的優(yōu)越待遇“涇渭分明”,身價“各有千秋”,命運“天南地北”。
想想自己,一個農村娃,1969年底離校園當兵,在部隊從戎4年,退伍復員后幾經(jīng)波折,被分配到大慶油田工作。當年,大有“曲線求本”的經(jīng)歷??缛氤浴肮Z”的行列,真有“我用青春賭明天”詩意。
1978年,結束兩地生活,把家在油田安頓下來,才真正意義領了大慶“市鎮(zhèn)居民糧、油供應證”。4口之家,按月定量供應,粗糧細糧限量,“老糧本”成了生活水準的主色調,是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那時買糧是主要家務活,用白色大面口袋,什么大碴子30斤、玉米面50斤,家里還用白鐵皮打制油桶,上糧店都是這個裝備。有的用肩扛,條件好點的用自行車馱。
我所在的紅崗糧店,每月職工開工資前后,那里是最熱鬧的地方,排長隊是家常便飯,真是一幅“民以食為天”動人畫卷。擠的、吵的,有時還因“加楔子”干仗的。有段時間,糧店搞自動化售糧,用口袋站在那一接,就嘩嘩淌出來。一出故障,不是淌個沒完,就是卡住不出,“洋相”沒少出。試行一陣子,后來拆了又恢復原貌,還是人工準成。
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回家里“老糧本”突然找不到了,出現(xiàn)“斷頓”的威脅。翻箱倒柜地找,犄角旮旯都查遍了,急得跟老伴直吵架。要知道,那時補糧本要多道手續(xù),因多部門管轄是挺難辦的事。無意上立柜頂上拿東西,一看“老糧本”怎么跑這上面去啦。原來“老糧本”弄得油乎乎的,讓家貓給叼上去的,把封皮都給舔去一大塊。好在是虛驚一場,把貓抓過來一頓好揍,才算解氣。
民生改善見曙光,有了開放搞活的大環(huán)境,“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口頭禪,沒人再說了。后來企業(yè)給職工增供面粉,年節(jié)到外地采購大米,“老糧本”的地位下降了一大截。
真是記不準啦,具體是哪一天不用“老糧本”的。改革開放40年,百姓大眾生活豐衣足食,餐桌上的變化更是令人大飽口福。“四海皆一家”,想吃啥就有啥;網(wǎng)購的、快遞的,想要啥就來啥。沒了“本本”的束縛,這種解脫的幸福感,誰還不由衷地說:“今天是個好日子” 呢。
翻翻“老糧本”,那份久遠的思念已成往事。黨的十九大描繪的新藍圖,百姓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景,一個個甜甜的夢想,會在“美夢成真”的現(xiàn)實中,變?yōu)橐患罢洳仄贰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