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菲 劉戀 葛麗王君 郁陽陽
在各類新型媒介盛行的今天,思政教育作為意識領域的嚴肅內容,使得許多學生談“思政”色變,傳播效果欠佳。論文在總結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取得新成就的背景下,同步分析了其所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并立足于教育主客體,理智分析并提出改善大學生思政教育傳播效果的對策,力求提出新思路,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自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后,高校利用“兩微一端”平臺開展思想政教育的工作得到長足發(fā)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兩微一端”平臺逐步發(fā)展并且已經展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作用。除了良好的交互性和時效性,兩微一端”平臺還具有滿足用戶身份虛擬的功能,大學生們可以在這三大平臺上暢所欲言、表達自我,突破形式以及時空限制,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載體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局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共青團中央”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客戶端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其在熱點事件發(fā)布和追蹤方面,及時準確,縮短了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并且以親近大學生群體的口吻開展實時互動,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和正面輿論引導作用。
從2017年全國思想政治教工作研討會內容來看,各高校已經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新高度。為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和環(huán)境,加強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大學生能以更加飽滿熱情的心態(tài)投身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當中。在以會議精神為指導的條件下,高校關于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tài)化的機制不斷健全,堅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齊頭并進。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
各高校都將思想政治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頭戲,圍繞高校教學展開思想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校園黨建,不斷開拓思政工作新視角。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已經涌現(xiàn)出一批具有較高思政素質的教育傳播者,并且采用了合乎大學生喜好的形式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將教育場景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培育一代又一代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水平人才。
目前,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較為成熟,然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在新媒體角度下的必要參考。大學生思想活躍,作為新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其個性十分顯著。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高校思政教育領域,傳播形式的同質化較為嚴重,難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要。傳統(tǒng)思政教育者將受眾作為單一大眾來制作的傳播內容對如今當代大學生思想的再造性越來越弱。因此,傳播過程中面臨重重壁壘,所得的傳播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程度。并且信息的高度即時性和共享性導致傳統(tǒng)的思政傳播教育工作者不再占據信息的制高點。學生的思想不是一個有著均勻孔洞的跳棋盤,教育者扔下了按照大眾標準制作的彈珠,有過大、過小、甚至會有反彈。思政教育在這樣的傳播環(huán)境下,原有的大眾化制定傳播教育內容將不再符合時代所需。
伴隨著新媒體社會化程度的持續(xù)提高,互聯(lián)網新技術時時刷新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傳播生態(tài)。各種各樣繁雜的信息大量使用新媒體進行的碎片化滲透已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形成了較大的沖擊。而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在未了解學生真正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傳播,收效欠佳。此外,傳統(tǒng)課堂教育仍是主要手段,教育方式單一,一定程度創(chuàng)新的教育形式也并非學生們喜聞樂見的。
大學生群體對于新興事物極為敏感,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媒介技術,大部分學生對各類新媒體的信息功能有所了解。但在媒介使用目的方面,大學生更多關注新媒體的娛樂化功能。其次,雖然當代在信息高度共享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擁有著自己的信息獲取習慣的同時也建立著自己的信息識別、辨別標桿,但不得不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網絡輿情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而導致惡性傷害事件發(fā)生。缺乏理性的媒介接觸意識和必要的媒介素養(yǎng)。學生的價值標桿不是一張嚴格按照正確取向去制作的網,難以從良莠不齊的思政教育傳播內容中直接過濾出正確的價值。這一原因也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不能達到傳播者的預期目標。
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傳播者來說,由于技術門檻的限制,未能充分?合理使用新媒體;在教育過程中,仍多依靠個人的教育經驗作為選擇教育內容和方式的依據,這些也是限制思政教育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領域的信息較為關注,同時也愿意積極參與到有關思想政治的各種文化活動當中去。作為年輕一代,大多數大學生偏好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文化內容。然而在目前高校,仍反應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容略顯死板、形式教條的問題。大學生思想修養(yǎng)以及政治認知程度的深淺是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首要標準。學生們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度、滿意度才能夠真正反映出傳播的有效程度。
其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過程中,往往以教育者單向傳播到學生為止,對于意識層面的反饋流于形式,難以準確把握,也是傳播效果甚微的一大表現(xiàn)。未能準確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反饋機制沒能深入進行,制約了思政教育傳播效果的進一步擴大。
根據馬萊茨克的CMR傳播模式來分析,一個完整的傳播建立在傳播者和受傳者自身環(huán)境 (即文化意識環(huán)境和身處的傳播環(huán)境)、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之外,還受到“傳播者心目中的受者形象”“受者的自發(fā)性反應”這兩個重要因素影響。而對于目前的基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思政教育傳播傳播效果來看,絕達不到傳播者所想。據調查問卷研究分析得知,傳播內容單一固定、缺乏傳播者和受傳者自身的環(huán)境分析、傳者對大學生的形象認知不完全、沒有接收大學生自發(fā)性反應的相應渠道。因此,思政教育傳播者必須加強在這兩方面的建設。
基于大數據技術,使教育者能夠借助新媒體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活動構成的特殊“數據”進行分析,進而使用視覺化的形式呈現(xiàn)。根據受教育者行為、觀點等的差異,將他們區(qū)分成不同的類型。也就是將學生當做“用戶群體”,根據其特質來描繪特定的畫像,而后分析該畫像并“對癥下藥”。這樣得出的教育決策不僅僅依賴于是個人的教學經驗和主觀判斷,可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1.樹立學生自我教育意識,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信息內容良莠不齊,如何使學生在海量信息中合理選擇、利用新媒體工具就顯得十分重要。教育者要先一步了解各種新媒體工具的使用狀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指導、指點迷津。學校方面,應該為學生提供媒介素養(yǎng)教育,開展科普教育講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起到“指路人”的作用,逐步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理性的媒介接觸意識,讓學生能有良好的信息辨別能力,樹立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能讓新媒體成為輔助他們生活學習的好幫手,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工具帶來的便捷。
2.提升思政教育傳播者的媒介素養(yǎng),以提升引導力
針對目前階段我校思想教育者新媒體技術操作能力不高的情況,不管是學校方面還是教育者自身,都要意識到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性,及時轉變觀念,跟上新媒體發(fā)展步伐,綜合運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形式進行教學,強化新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構建高質量的師資力量,學校方面要多開展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媒體的教師培訓活動,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新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形式新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平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滿足年輕人的需求。這個平臺不僅僅是單方面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輸送信息,需要轉變的是,從單向灌輸式變?yōu)殡p向的、平等的交流方式。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即時互動,如大屏幕投影,學生在線提問以彈幕的方式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讓手機成為課堂教學的幫手,鼓勵學生積極利用新媒體工具交流想法,從而能在第一時間解疑答惑,提高教學效率。
3.以頭部內容引導輿論,發(fā)揮團體中意見領袖的作用
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上,要注重經典內容和新穎內容的結合,打造專屬特色頭部內容,頭部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接收信息的習慣回路,組織教育者團體設計、編寫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含在內的特色課程以及融合新潮流的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產品,打造頭部內容。在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行為。校媒體中心起到輿論帶頭作用,層層部署,設置有良好媒介素養(yǎng)的團體領袖,將頭部內容引流,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傳播,如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以及微博頭條文章等。營造良好的、統(tǒng)一的校園文化氛圍,利用新媒體增強校園文化凝聚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校園的文化、藝術氛圍更加活躍。
1.豐富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新媒體相結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育者應該圍繞廣泛的大學生所關注的時事熱點以及學生所關注的內容展開,目前大學生獲取時事熱點的方式多樣,手機新聞客戶端、公眾號推送等,都是信息的來源,教育者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他們偏愛的信息獲取方式,從而能夠通過這些信息來源之處獲取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熱點的選擇不僅僅要具有話題性,更要符合學生的思想特征,摒棄一些內容沒有營養(yǎng)的“花邊新聞”,也要防止內容過于老套。不斷豐富傳統(tǒng)課程的內容,為其注入新鮮元素,增強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
2.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綜合運用新媒體
利用新媒體及網絡覆蓋范圍廣,傳播迅速的特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線下教學方面,教育者在傳統(tǒng)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除了課本、文字教學,也應該結合圖片、視頻、新興新媒體工具中的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來調動學生的關注度、參與度,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式、探究式學習。線上方面,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黨建網站、社交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推送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線上解答,網絡教學,將課程編為視頻教學課件,改革教學方式,增強互動性,可以采用匿名提問的形式,及時對學生的疑難問題作出解答,這樣一來,既可以洞察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又可以更加高效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匿名問答,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讓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生更能敞開心扉,使教育者這一方能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對癥下藥”。線下教學,融入新媒體、高科技手段,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虛擬現(xiàn)實,讓學生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直接感受到由于各種客觀因素限制而無法真實接觸的內容,從而化抽象為具象,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3.強思政傳播互動,建立傳播反饋機制
傳播是雙向的過程,信源向信宿傳遞信息,信宿向信源反饋,這種雙向的過程才是完整的傳播過程。在目前存在的問題中,思政傳播缺乏雙向互動、單向灌輸式教學成為了妨礙傳播的因素之一。新媒體工具為我們提供的是能更好交流的平臺,包括微信、QQ、微博等在內的各種社交軟件已經深入到每個互聯(lián)網使用者的生活中。將生活化的工具利用到教學過程中,縮小傳播雙方的距離,課堂使用即時作業(yè)提交app、建立討論群組、匿名發(fā)言等形式,讓學生能將自己的想法大膽展示出來。其次,學生在學習了思想政治內容以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新媒體工具使得教育者了解數量龐大的學生想法成為可能。利用大數據分析軟件,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將之整合為一份完整的報告供教育者參考,減少傳播雙方的溝通阻礙。還有,用新媒體工具搭橋,用最討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的方式,側面鼓勵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比如,在某教學app上設置,不管是否匿名,發(fā)表一條自己的想法便能夠得到app內的積分鼓勵,這種鼓勵可以是累積到一定分數即可換閱讀物等。這樣一來,反饋環(huán)節(jié)更加健全,整個傳播過程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1]馮鑫:《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策略與途徑探究》,《改革與開放》2011年第6期
[2]唐丹、吳曼云:《兩微一端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傳媒》2017年第24期
[3]王嘉:《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年第10期
[4]史向軍、夏玉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幾個維度》,《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