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摘 要:當下的音樂課,由于教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出現(xiàn)偏頗,再加上現(xiàn)代媒體技術(shù)的沖擊,失去了應有的“本色”。以歌唱教學為例,課堂中沒有琴音和歌聲,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空洞的講解和媒體的演示。音樂教師應當秉持“音樂為本”的理念,努力打造“本色課堂”,這才是對音樂藝術(shù)的尊重,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關(guān)鍵詞:音樂;本色課堂;歌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3-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97
作為一名年輕的音樂教師,我參加了市、縣教育局組織的優(yōu)質(zhì)課競賽活動,也有幸參加了省教科文衛(wèi)工會委員會和省教科所聯(lián)合舉辦的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暨觀摩研討活動。不管是親身試教,還是聆聽專家評課,總讓我對自己的課堂和音樂學科的教學產(chǎn)生許多思考。其中,對我觸動最深、思考最多的是部分音樂課失去了“本色”,走入了誤區(qū),陷入了泥潭。
一、具體表現(xiàn)——歌唱教學課沒有琴音和歌聲
悠揚的琴聲、深情的歌聲,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也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音樂課畫面。觀之現(xiàn)在的音樂課堂,許多教師很少將所要教唱的歌曲完整地進行示范,充斥課堂的則是多媒體課件的播放。學生在歌唱的時候,或清唱,或教師簡單地伴唱,跑調(diào)走音成為常事,這使得本來充滿活力的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美感。這自然瞞不過教師的“法耳”,教師試圖糾正,卻也是一味地語言描述,如: “聲音要靠后,感覺是頭腔發(fā)出來的”“注意音準”等等。由于教師沒有形象地示范,沒有鋼琴伴奏,學生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領會。對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歌唱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有的只是低水平地重復和無奈迷茫的表情。
音樂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教學情況并不樂觀。創(chuàng)作背景媒體展示,學生一讀而過,沒有理解的時間;欣賞曲目媒體播放,學生被唯美的背景吸引,視聽品鑒成了視覺盛宴。交流感受,要么浮光掠影,要么無話可說。對于慘淡的課堂效果,有的教師也只能以周國平的話來自嘲:“音樂家用天國的語言敘說天國的事情,詩人用人間的語言述說天國的事情。詩人痛苦了,因為俗人根據(jù)人間的事情來理解人間的語言,總是誤解了詩人。音樂家可以免于此患,反正俗人聽不懂天國的語言?!?/p>
二、原因分析——教學理念的偏差和媒體技術(shù)的沖擊
(一)部分教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偏頗
隨著音樂課改的普遍展開和深入推進,音樂教學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一些富有特色的音樂教學模式鋪天蓋地地推廣開來。這無疑推動了課改的發(fā)展,對改變教師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也因此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
但是,經(jīng)過冷靜思考,我認為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理念的偏差,弱視甚至忽視了音樂教學的根本,導致音樂課失去了應有的學科特點,就好比將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這樣的課堂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素養(yǎng)的提升不但無益,無形中還設置了障礙。
(二)媒體技術(shù)對傳統(tǒng)課堂的影響沖擊
另外,現(xiàn)代媒體技術(shù)發(fā)展迅猛,音樂教學資源也越來越充裕。一些音樂教師在備課時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尋找教學資源、制作精美課件上,而對歌曲的伴奏編配、示范演唱、精確點撥卻無心顧及。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琴技不如演奏家,自己的歌聲不如歌唱家,與其勉為其難,不如一放了之。有的教師認為課件一旦制作好,上課時點擊播放,自己輕松,又能提高欣賞質(zhì)量,何樂而不為。而利用媒體過多的課堂,往往熱鬧的表演多,感悟體驗少;探究討論多,技能學習少。其實,學生最想聽到的是教師親口唱出的歌聲、親手彈奏的音樂。因為來自現(xiàn)場的歌聲和琴音是最真實的聲音,現(xiàn)場營造的氛圍、流露的感情最能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
三、解決辦法——立足“音樂為本”、打造“本色課堂”
(一)理念先行,樹立“音樂為本”的理念
理念是一切行動的先導?!兑魳氛n程標準》明確提出“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核心價值是審美體驗價值”“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上述描述是對音樂學科本質(zhì)和價值的重新審視和詮釋,這為我們中小學音樂教育指明了方向,音樂教學的根本立足點就是“以音樂為本”。
如何理解“以音樂為本”呢?從反面看,忽視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以音樂為本”;沒有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和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以音樂為本”;從正面看,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的過程。音樂課應該發(fā)揮音樂藝術(shù)特有的魅力,以音樂的審美為核心,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用音樂的手段、方法實施教學,用音樂的情感、旋律激勵情感,讓學生徜徉在音樂美的海洋中。
(二)實踐為上,打造回歸“本色”的課堂
樹立了正確的理念,還需將其有效地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學生沒有旋律、節(jié)奏、音程、和聲、力度、速度、調(diào)式等音樂基礎知識,缺乏演唱演奏表現(xiàn)手段和創(chuàng)造技能,就不會發(fā)覺音樂中的美,就不能體驗蘊含的情感,就不會被音樂所描繪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更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所以說,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形成基本點的音樂技能是一切審美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其放在首位。
教學中要重視聽覺體驗和情感體驗?!耙魳肥锹犛X藝術(shù),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體驗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歌唱教學如此,欣賞課更應如此。唯有通過聆聽、演唱、表演,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觀察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shù),更是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教師的示范演唱、演奏,可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的跟唱、試奏,則可以在體驗的基礎上表現(xiàn)音樂,加深理解,形成情感共鳴。
音樂是美好的,音樂課理應是藝術(shù)的。有了先進的理念作支撐,加上音樂的手段來實踐,音樂課一定會回歸本色,呈現(xiàn)亮色。
參考文獻:
[1] 黃麗萍.從文本細讀出發(fā),把握課外資料運用[J].吉林教育,2015(4).
[2] 張曦予.初中音樂課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