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芳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韓愈《師說》一文對老師的定義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經對在課堂上睡覺的宰予破口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痹子韬髞沓蔀椤翱组T十哲”之一,名聞天下。
③德隆望尊的先達對不合時宜地提出問題的宋濂予以“叱咄”,宋濂后來成為明代著名文學家。
④西部某地區(qū)一個小學生不接受批評,對老師發(fā)怒,開始拳腳相加,繼而把桌凳扔向老師,老師卻束手無策。
⑤以嚴師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曾用戒尺懲戒遲到的魯迅,魯迅在桌子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從此發(fā)奮讀書,后來成為一代文學宗師。
⑥湖南省有一考生,高考前夕迷戀上了網游,老師準備約家長到學校商談有關情況時,該生卻揮刀刺死了那位關心教育他的老師。
上述六則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的兩三則材料為基礎,確定立意,辯證分析,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明確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忌x懂每則材料,把握每則材料的主旨,然后進行對比分析,異中求同,找出聯系,聚焦分類,選好視點,結合現實,確立觀點。分析這六則材料,不難發(fā)現這樣一種關系:第一則總說教師的職責,其余五則分說教師履職情況,而第二、三、五則聚為一類,反映教育效果好;第四、六則聚為一類,反映教育效果不好。如此,便產生一個問題:同樣的教育方式,為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追因分析是:時代發(fā)展了,學生變化了,但教育方式卻未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立論應為最佳角度,可以談教育方式應與時俱進、教育要講求方式方法、新時代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等;站在受教育的角度立論,可以談敬畏老師,感恩老師,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等;站在社會的角度,則可以談應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等。另外,根據論證需要,所給材料既是立意的出發(fā)點,也是典型論據,行文中可選擇運用。
【作文示例】
感謝老師
郭雯雯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人對我們有恩的時候,我們應當用十倍、百倍的恩情去回報。老師作為我們求學路上的引路人,在我們懵懵懂懂時就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學習,精心培育我們茁壯成長。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感謝老師。
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人非生而知之者,每個人來到世上,都要通過學習和教育使自己成長、使自己完善、使自己強大,從而適應自然、適應社會。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做人、我們的知識,固然得益于父母和社會,但最主要的還是來自老師。試想,全社會如果沒有學校,沒有老師,嬰兒出生后的教育全靠父母傳授,社會濡染,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老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可以讓教育更專業(yè)、效果更好。誰能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沒有老師教育的功勞呢?
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批評。德隆望尊的先達對不合時宜地提出問題的宋濂予以“叱咄”,宋濂后來成為明代著名文學家。老師的批評,能激發(fā)學生的斗志,使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發(fā)奮圖強,棄惡揚善,改過自新,走向成功。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老師管教學生是為了學生成人,成才,以后能立足社會,作出貢獻。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更是老師盡心盡責的表現。試想,如果有一天,學生胡作非為而老師視而不見,姑息縱容,那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全成了“刺猬”,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可悲的是,現在一些同學不理解老師的一片苦心,根本見不得老師的批評,一批評就侮辱老師、打罵老師,甚至殺害老師,不斷上演著一個個農夫和蛇的悲劇,其惡劣程度也不斷沖擊著國人的道德底線,此風不剎,老師心涼了,國家無望了!
感謝老師對我們的嚴格。古人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如果只是滿足于差不多的低標準,那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不會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像航空航天、航母潛艇等高科枝高精密行業(yè)恐怕早就后繼無人了,我們的國家何時才能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孔子曾在課堂上對睡覺的宰予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嚴師出高徒,孔子的“大罵”使宰予后來成為“孔門十哲”之一。嚴格,精益求精,是老師想讓你更精更尖;嚴厲,厚望在身,是老師想讓鐵變成鋼。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感謝嚴格嚴厲的老師。
在成長的道路上,誰忽視老師的作用,誰就是在放棄自己。魯迅因遲到被壽鏡吾老先生用戒尺懲罰后不但不記恨老師,反而在桌子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發(fā)奮讀書,最后成為一代文學宗師。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等文章中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感謝教育過我們的老師,感謝批評過我們的老師,感謝嚴格要求過我們的老師。
[點評]
本文作者從所給六則材料中找到了某種內在聯系,并且站在學生的視角立意“感謝老師”,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首尾呼應,主體部分設置了幾個分論點,思路清晰,結構合理。行文恰當地引用了所給材料,分析有理有據,論證充分。語言上也有引用、對偶、排比等手法出彩的運用。本文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嚴格按照作文題要求選擇“兩三則材料”立意,作文素材沒有拓展和變化,給人以堆砌作文材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