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吉同(河南新鄉(xiāng))
陸元方與陸象先(本名景初)是唐朝武則天和唐玄宗時代人,乃一對父子,兩代賢相。兩人的共同點頗多:從小都勤奮好學,且受過系統(tǒng)的經(jīng)學教育;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了仕途;都做過縣尉。多說幾句,縣尉是縣府“領(lǐng)導(dǎo)班子”中需“親理庶務(wù)”的一位,賦稅、刑獄、土地等都要具體抓落實。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天寶年間曾任封丘縣尉,寫詩云:“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笨梢娍h尉是多么地辛勞、辛苦和辛酸。
陸元方與陸象先都兩次拜相。父子兩人的仕宦生涯主要集中在武則天晚年與“開元之治”前的轉(zhuǎn)型期時段,此時的大唐政壇,波譎云詭,險象環(huán)生,血雨腥風。在這種險惡的環(huán)境中,父子都心有定力,堅如磐石,瀟灑從容。都無私無欲,天下為公。陸元方“在官清謹”,陸象先則“清靜寡欲,不以細務(wù)介意,言論高遠,雅為時賢所服”。司馬光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對父子資豐帥足,德才兼?zhèn)洌o后世留下了精彩的背影。
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了武周王朝,史稱“則天革命”。時嶺南局勢不穩(wěn),加之對流放到那里的李唐宗室和其他“政治犯”很不放心,武則天于是派陸元方作為使者前往安撫和查看。陸元方曉行夜住趕到了海邊,打算乘船時,“時風濤甚壯,舟人莫敢舉帆”,眾人一籌莫展。陸元方曰:“我受命無私,神豈害我?”遂命舟人前行。不一會“風濤果息”。陸元方到達嶺南后,拜官府,訪土著,察民情,送溫暖,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返回洛陽后武則天大為贊賞,遂任命他為殿中侍御史,一月之內(nèi)又擢拜鳳閣舍人兼秋官侍郎。
陸元方不顧風浪之大而航行,顯然是想急著趕到嶺南,重任在肩,不敢怠慢;但給人的感覺卻是蠻干與僥幸。陸元方一向沉穩(wěn)淡定,怎么會這樣做呢?這就需要稍加深究了。請注意,陸元方是蘇州吳縣人,來自水鄉(xiāng),家鄉(xiāng)離長江很近,離東海也不遠,應(yīng)該說他有水中航行的經(jīng)驗?!凹榷L濤果息”,那不是神助,而是其正確判斷和適度冒險的結(jié)果?!吧褙M害我”云云,那是自信,更是鼓舞士氣,讓人看到的是果斷、堅毅、智慧和忠誠。
695年,宰相李昭德獲罪,陸元方受到牽連,被貶為綏州刺史。不久重返洛陽官復(fù)原職,又調(diào)任天官侍郎、尚書左丞。此時,有人彈劾他任人唯親結(jié)黨營私,只選拔好友做官。武則天一怒之下又罷了他的官,令其白衣領(lǐng)職。但是,陸元方仍“薦人如初”,武則天召見他,質(zhì)問為什么還是這般不思悔改“我行我素”,陸元方答,臣只知道舉薦自己了解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仇人。隨即又推薦其友崔玄暐,稱他有宰相之才。此時武則天才明白,陸元方選人公允沒有私心,“復(fù)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是他第二次拜相。
陸元方不管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在朝廷任職;不管是巡視州縣,還是與官吏交往,都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人才,先后為國家推薦了大量德才兼?zhèn)涞墓賳T。比如崔玄暐,可謂大才。705年,崔玄暐與張柬之等五位宰相和將軍發(fā)動“神龍政變”,率領(lǐng)禁軍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爾后包圍了長生殿,迫使女皇退位,擁戴李顯復(fù)位,終結(jié)武周,復(fù)國號為唐。這在唐朝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眾望所歸、永載史冊的大事。
不過,陸元方選拔人才卻不搞“內(nèi)舉不避親”。兒子陸象先最初做揚州參軍,吏部侍郎吉瑣發(fā)現(xiàn)他才能出眾,口碑甚佳,故極力推薦他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洛陽任縣尉??h尉并不是個多么大的官,但卻遭到同在吏部任職的陸元方的堅決反對。吉瑣做他的工作,說:“為官擇人,至公之道,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實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薦也?!背Q缘馈爸幽舾浮?,陸元方不可能不知道兒子優(yōu)秀,但他卻硬是不同意。最后吉瑣直接上奏武則天,而此時的吉瑣,恰是武則天面前的紅人,故陸象先才得以出任洛陽縣尉。
705年,武則天駕崩,之后朝廷一直處于巨大動蕩中。李顯雖復(fù)位做了皇帝,但他軟弱無能,韋后與武三思趁機勾結(jié),左右了皇權(quán),把朝政弄得天昏地暗。韋后一心想效仿婆婆武則天掌控天下,安樂公主則以姑姑太平為榜樣欲做皇太女。710年5月,母女一伙人毒死了唐中宗,韋后臨朝稱制。6月,李隆基與太平發(fā)動政變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鏟除了韋、武兩大邪惡勢力,唐睿宗李旦登基。李旦與哥哥的本事差不多,也沒有多大出息,太平公主因之權(quán)傾朝野。她既是皇帝的妹妹,又有擁戴之功,此時朝政她說了算,“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711年,太平公主悄悄告訴崔湜,要推薦他做宰相。崔湜雖然人品很壞,但有自知之明。他說,陸象先素有人望,理應(yīng)拜相,他不當我是不敢當?shù)摹S谑?,太平便捎帶著把陸象先也推薦并任命為宰相。
當時,蕭至忠等宰相甘愿投靠太平公主,“咸傾附之”;唯獨陸象先“未嘗造謁”,不與她套進乎,殊不知他的宰相一職正是太平給的。712年,唐睿宗禪讓,太子李隆基繼承大位。此時太平公主才意識到,她之前并不怎么在意的這個侄兒,才是她最大的政敵,是其左右朝政的最大障礙。于是,太平趁新皇帝立足未穩(wěn)之際,提出要廢黜唐玄宗,理由冠冕堂皇:李隆基是庶出且又是次子,而寧王李憲則是唐睿宗與肅明皇后所生,且又是嫡長子,理應(yīng)廢庶立嫡,而不應(yīng)廢嫡立庶。就等于說李隆基的儲君之位不具有合法性。713年,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商議欲付諸實施,唯陸象先提出了質(zhì)疑,問:“當初皇帝為什么能繼位呢?”太平說他當時立了功;但“今失德,安可不廢”?陸相針鋒相對,說:“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天子過失,安得廢?”此時唐玄宗也沒有歇著,聞訊后迅即發(fā)動“先天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李隆基的龍位才算坐穩(wěn)了,大唐迎來了 “開元之治”。
廢黜唐玄宗,這可是一件捅破天的大事。表面上看,太平公主要效西漢霍光,但實際上是“篡黨奪權(quán)”,因為二者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艄馐钦驹谏琊⑴d衰的高度,以大無畏的精神,廢了“扶不起的阿斗”劉賀。而太平公主卻是為了一己之私,冒天下之大不韙,要廢掉已嶄露頭角的大唐明主李隆基。在這大是大非面前,陸象先旗幟鮮明,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膽識和定力。事后唐玄宗感嘆地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辈⒎怅懴笙葹閮紘?。
開元初年,陸象先被罷相,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他為政寬仁,從不以暴力和懲罰手段對待百姓和部屬。一位叫韋抱真的司馬對他的這種做法極不贊同,勸他說:“望明公稍行杖罰,以立威名。不然,恐下人怠墮,無所懼也?!标懴笙刃χ卮穑骸盀檎呃韯t可矣,何必嚴刑樹威。損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睕]有采納他的建議。陸象先這種以人為本的做法,對整個蜀地影響很大。
開元六年(718年),陸象先調(diào)任蒲州刺史兼河?xùn)|道按察使。一天,一個小吏犯了罪,估計沒有實質(zhì)性的罪過,陸象元對他只進行了一次“誡免談話”,便讓他走了。一位錄事看不下去了,認為按罪必須對其杖打。刺史對他說,人性都相去不遠,他怎么會不懂得我這番苦心呢?“若必須行杖,即當自汝為始”。錄事聽后“慚懼而退”。陸象先先后任蒲州、同州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懷思之”。
陸元方701年逝世,臨終時他說:“我陰德于人多矣,其后庶幾福不衰矣。”這里的陰德,可理解為留下的精神資產(chǎn),也可理解為傳下的家風。《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标懺搅粝碌倪@筆精神資產(chǎn),果然惠及子孫。他共有五個兒子,五子“皆有才行,古之荀(荀彧)、陳(陳群),無以加也”。長子陸象先不用再說了。次子陸景倩,官至監(jiān)察御史。三子陸景融,歷大理正、滎陽郡太守、河南尹、兵部侍郎、工部尚書、東都留守、襄陽郡太守等職。四子陸景獻,歷殿中侍御史、屯田員外郎等職。五子陸景裔,歷河南令、庫部郎中等職。為官“皆有美譽”。陸元方有13個孫子(其中3個是陸象先子),有多位做了刺史,也有在朝廷任職和做縣令的,但史籍都沒留下他們負面的記載。陸元方的六世孫陸希聲,學識淵博,在唐末兩次出任宰相,后代中出的州縣官員和詩人就更多了,由此可見家風的作用。為官者能給子孫留下一個好的家風,使后代皆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可謂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