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琨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一科,遼寧 丹東 118002)
約有70%的泌尿外科患者需留置導尿,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操作之一。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是導尿管在留置過程最常見的并發(fā)癥[1],這種感染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3]。近年來,我院對248例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有效地改善了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情況,現總結成文,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科住院留置導尿管患者248例,其中男115例,女133例,年齡18~67歲,平均(43.83±9.66)歲,其中泌尿系原發(fā)病106例,神經系統疾病92例,其他情況50例。排除泌尿系造瘺術后患者或其他原因導致泌尿系統結構不完整者;合并其他危重癥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通過抓鬮法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綜合組,各124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疾病分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導尿管護理:①整潔病房:護理人員定期整理病房,開窗通風,及時調整空調溫度,適當擺放花卉與裝飾品,保證病房溫馨舒適;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在患者留置導尿管前詳細講解其作用、可能出現的不適、注意事項等基本內容,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懼;③導尿管選擇:女性患者選擇F12-F16規(guī)格,男性選擇F18-F24導尿管,患有尿路狹窄者型號較正常規(guī)格略小,合并前列腺腫大患者選小號導管,尿管選擇硬質硅膠管;④導尿管留置:操作前以稍多的潤滑劑用棉簽均勻涂抹導尿管前段,從而避免損傷尿道及引起患者疼痛,插管過程中若患者出現痛苦表情,則適當調整操作力度;⑤留置導尿管期間用溫開水清洗患者會陰部,定期進行膀胱沖洗,指導患者進行膀胱收縮訓練,促進排尿功能盡快恢復。
1.2.2 綜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主要針對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綜合護理干預:①加強護理人員對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了解,同時增強無菌操作意識,留置導尿管時確保引流系統密閉,盡量選用防反流尿袋,位置始終低于膀胱水平面;②根據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膀胱沖洗方式,如前列腺增生術后和膀胱疾病術后患者進行持續(xù)生理鹽水沖洗。阻塞情況較重者直接更換導尿管;③每日2次會陰護理,首先采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周圍、導尿管表面,然后由內到外消毒整個會陰部;④在無留置指征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留置時間;⑤對于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及時提取感染樣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必要時應用抗生素治療;⑥對于去除導尿管后的患者,觀測排尿情況,選擇合理護理方式,適當增加會陰護理的頻率。
1.3 觀察指標:①感染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尿路刺激征持續(xù)時間,如睡眠后刺激癥狀未消失,則睡眠時間也記錄在內。對于間斷出現的刺激征,記錄每次癥狀持續(xù)時間,求和為總時間。同時對出現血尿、尿液渾濁等可疑尿路感染者進行尿細菌培養(yǎng),記錄有明確細菌學結果的感染發(fā)生情況;②護理滿意度調查:于出院前采用馮志英等[4]編制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22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為1~5分,1分為非常不滿意,5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2.1 感染發(fā)生情況:綜合組尿路刺激征持續(xù)時間和感染率均低于對照組持續(xù)時間(均P=0.000)。見表2。
表2 兩組感染情況對比
2.2 護理滿意度:綜合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101.25±19.59)分vs (82.93±26.14)分,t=6.245,P=0.000]。
調查[4-5]顯示,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不僅在泌尿外科具有高發(fā)病率,甚至占全院感染的一半以上,其最典型的癥狀為尿路刺激征,可伴有小腹痛、腰痛等癥狀。本研究發(fā)現,綜合組平均尿路刺激征時間和感染情況均低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留置導尿管患者感染情況。我科綜合護理干預的特點為:①無菌觀念強。雖然留置導尿管過程無菌要求相對不嚴,但本方法留置、沖洗過程中均嚴格保證無菌操作,避免了醫(yī)源性感染;②注意細節(jié)。本方法在減輕患者痛苦、避免感染的前提上,從導尿管型號和大小的選擇、會陰護理、潤滑劑的選擇等多方面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痛苦。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留置導尿管患者感染情況,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