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錦州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腦梗死是一類危險性極高的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極高,主張給予患者全面、系統(tǒng)、人性化的護理干預[1-2]。此次試驗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4例腦梗死患者納入觀察,采用隨機分組護理方法,探討了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在住院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4例腦梗死患者納入此次試驗觀察,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分2組,37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為對照組,37例接受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的患者為實驗組,實驗組中男性、女性為21例、16例;年齡48~82歲,平均(63.4±4.6)歲;發(fā)病時間6~43 h,平均(25.7±7.1)h;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14例,高中及中專9例,大專及以上9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47~85歲,平均(64.1±4.7)歲;發(fā)病時間5~46 h,平均(26.1±7.3)h;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15例,高中及中專8例,大專及以上8例。經(jīng)分析,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對比P>0.05,實驗可行。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相關檢查確診為腦梗死,且均為初發(fā)者,排除有精神病史、嚴重器質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且病例的選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對比(±s,分)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Fugl-Meyer評分 ADL評分 NFI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37 24.83±8.74 68.45±17.68 27.11±9.51 69.14±19.43 8.20±1.18 20.87±3.59對照組 37 25.04±8.86 32.35±20.63 27.34±9.66 35.16±18.49 8.24±1.22 13.05±4.07 t 0.103 8.082 0.103 7.706 0.143 8.765 P 0.919 0.000 0.918 0.000 0.886 0.000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nèi)容為對住院患者病情加強巡視和監(jiān)護,給予口頭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按相關操作規(guī)程進行各項基礎護理。
實驗組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查找相關參考文獻,并將其與患者實際病情和醫(yī)院條件、護理人員工作經(jīng)驗相結合,為患者制定出科學的護理流程表,具體措施如下:①入院當天。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向其介紹臨床護理路徑的內(nèi)容和目的,發(fā)放護理路徑表;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強調(diào)飲食禁忌。②入院第2天。向患者講解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禁忌證、不良反應等,囑咐其遵醫(yī)囑用藥。③入院第3天。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多安慰、鼓勵患者,可采取現(xiàn)身說法的方式引導治療效果,使患者樹立康復信心。④入院1周內(nèi)。向患者系統(tǒng)介紹相關疾病知識,講解肢體和語言功能的訓練方法,監(jiān)督患者進行訓練,并適時鼓勵。⑤入院第2周。監(jiān)督患者持續(xù)進行康復鍛煉,關注其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詢問患者需求和感受。⑥出院前3天。向患者介紹疾病的危險因素和預防策略,指導患者在出院后進行鍛煉。⑦出院前1天。向患者發(fā)放家庭鍛煉手冊,并指導其進行填寫,囑咐其堅持鍛煉并定期來院復診。
1.3 評價標準:①比較實驗組、對照組患者康復效果。治愈:患者語言和肢體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意識清晰;顯效:患者語言和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存在輕度的神經(jīng)損害體征,意識清晰;有效:患者語言和肢體運動功能有所改善,生活無法完全自理,意識清晰;無效:患者各項機體功能未見明顯改善或者病情加重[3]。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采取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分別評估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的改善情況,得分均以高者為佳。③比較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費用。
1.4 統(tǒng)計分析:錄入和統(tǒng)計患者的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s),軟件采用SPSS21.0,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χ2)與t檢驗兩兩比較,顯著水平α=0.05。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為94.6%(35/37),相比于對照組的75.7%(28/37)更高,組間比較χ2=5.232,P<0.05。
2.2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相比P>0.05;在護理后,實驗組患者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相比于對照組更短,住院費用相比于對照組更少,組間比較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s)
表2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萬元)實驗組 37 14.3±1.9 0.84±0.16對照組 37 19.6±2.8 0.93±0.22 t 9.527 2.012 P 0.000 0.048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持續(xù)增加,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增加了社會負擔和醫(yī)療負擔,已引起了廣泛關注[4]?,F(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視護理干預在患者治療中的作用,主張轉變護理理念,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科學、高效的護理服務[5]。臨床護理路徑是一項現(xiàn)代化的護理方法,其臨床應用能彌補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工作經(jīng)驗不足的缺點,提升護理工作的目的性和效率,利于減少護理差錯,提升護理質量,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身心健康[6]。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能對其開展有計劃、有步驟的護理干預,能在恰當?shù)臅r機給予飲食、心理、健康教育、康復鍛煉等方面的護理干預,是一項人性化的護理方法,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7]。此次試驗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的實驗在患者康復總有效率為94.6%,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并且日常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和運動功能都獲得明顯的改善,其改善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另外通過比較Fugl-Meyer評分、ADL評分、NFI評分和住院時間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護理質量高。本次實驗結果與劉萍[8]的實驗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住院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升其康復效果,促進其身體功能的恢復,加快其康復進程,減輕經(jīng)濟壓力,該護理模式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