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娜/新疆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驗證一個高職生是否具備合格的法律素養(yǎng),并非取決于高職生對法律法規(guī)的熟知程度,而是站在一個客觀的維度就會意識到保持一種以規(guī)則為先的法治意識。一旦這種意識養(yǎng)成,與之相關的公民意識才會成為可能,如果一個成年的學生對于規(guī)則置若罔,對于法律常識一竅不通,那后果就是不堪設想的。
但是,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溫室里的封閉養(yǎng)成,而是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
談及社會因素,無非是要指明在中國現有的文化意識影響下的社會法治氛圍,而與這種法治氛圍發(fā)生化學作用的其中兩大試劑,一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二是社會轉型時期爆炸式發(fā)展的網絡。盡管社會上普遍認為高職生和本科生僅僅是學習成績好壞的差異,但實際上二者之間還存在著社會分工的不同,更偏重于社會實踐的高職生,就法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言,相較在象牙塔里的本科學生,更容易受到社會方面的影響。
在一些與法律事務相關的課堂實踐活動中,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活動的結果往往是一面倒,其中表現出對法律的不信任、不了解;對人情社會的深諳其道,根本不像一個年輕學生應有的思維定式。或許這是法律從出現之初就面臨的困境:理想化的秩序構建和現實中人性的利己、無知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如同微型社會一般的高職院校也不外如是。
由此,國家大力提倡“依法治國”的緣由之一就在于我們的風土人情不是講究契約和法律規(guī)定,而是數千年承襲下來的一種裙帶關系,即人情社會。生活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的高職生本就容易產生重人情輕法律的不良意識,尤其是當高職生較之本科院校學生對邏輯和利弊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時,社會上對法律的普遍態(tài)度更容易左右自己的立場。
校園生活中,規(guī)則遭遇人情往往是不占優(yōu)勢的,可以通過學生之間情誼解決的事情或是教師擔心量化考核而得過且過的事情,所獲得的收益都是立竿見影的;舍棄眼前可以占到的便宜,為的是一種理想的規(guī)則意識的樹立,這種看起來就不劃算的取舍,年輕的學生就算不會計算成本也會做出選擇。而這無疑就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難度,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思政教育所樹立的價值觀,必然對于利己主義是一種沖擊。
尤其是當這種輕法治的思維與社會邪氣產生效應時,類似法律敵不過權貴的消極想法就會愈演愈烈,最終使得原本應該較為單純的一代人都會陷入市井之徒必成弱勢群體;體制內人可游離法治之外的錯覺。
信息化大爆炸使我們能夠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號和資源,也將一個小點與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然而,將互聯網形容成雙刃劍的說法縱使由來已久,但其傷人傷己的威力卻愈發(fā)明顯,并且缺乏有效的“助力最大化,危害最小化”的實施方案。
或許在十年前,我們對于網絡隱患防治的重心還置于如何抵制涉黃涉暴的內容,但是當下,一系列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人肉搜索,侮辱誹謗的造謠中傷,甚至是惡意散播的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觸目驚心。年輕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課本和老師,三尺講臺難與三寸屏幕相抗衡,甚至連流傳于網絡的無稽之談都比教師的諄諄教誨可信。針對這一不平衡的較量局面,我們如何將一種正面的法治理念傳入他們的心中顯得任重而道遠。
但真正糟糕的不僅在于同網絡爭奪年輕學生的注意力,而在于網絡負面信息的傳播嚴重阻礙年輕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不需要實名制的網絡特點滋生出大量的網絡暴民,肆無忌憚侵犯他人權利的事件比比皆是,部分媒體、專家也乘機興風作浪,個別事件甚至是無事生非也能后患無窮。這種混亂局面不僅將人性中無秩序的假自由暴露無遺,還會將這種假自由的狀態(tài)演變成破壞公民規(guī)則意識的溫床。青少年本就是聲援網絡媒介的主要人群,一旦這種隨心所欲的殘暴性情被釋放出來,我們的法治精神就更難向其灌輸。
此外,新疆當前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維護穩(wěn)定,而網絡就成為一道易攻難守的防線,不僅大量涉恐涉暴的內容屢禁不止,還會讓別有用心的人借機制造事端。而我們的青年學生原本就法治意識不強,加之對網絡過分的有恃無恐,成為推波助瀾的工具也不自知。網絡不僅將年輕學生法律素養(yǎng)較低的弱點暴露出來,同時還為我們提高其法律素養(yǎng)造成困難。更有甚者,明知是觸犯了法律的規(guī)定,明知學校是三令五申禁止的內容,學生還是會去瀏覽,這種無所顧忌的態(tài)度一旦被敵對勢力所吸收,后果不堪設想。
類似例證還有很多,學習法律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高低的是對規(guī)則的信任和尊重程度。比起熟知一部法律,凡事講求秩序規(guī)則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校園內法制文化建設的成效其實直接決定了學校教育對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的作用大小。學校在價值觀引導方面樹立起絕對正面的形象,是一個學生乃至整個社會信任學校教育的前提之一。但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學校這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毫無疑問,課堂教育是任何一所院校在教育事業(yè)上的主渠道,因此,發(fā)揮主渠道的引導作用亟待設計。相較而言,學生會更加重視課堂教學的內容,因此將法治文明的核心理念和目標構想通過這個渠道傳達到學生的大腦中是一個合理且有效的路徑。
然而,能夠正面接觸到法治理念的課程數量有限,能夠被設置成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就更是屈指可數,除了一些以相關專業(yè)法律條文或職業(yè)道德為主體內容的課程外,就是思政教育類的課程。不同于本科教育中的體系構建,高職教育本就以實踐技能培養(yǎng)為主,由此課程的設計不會以脈絡式的體系構建為主,在具體學科的教授過程中也不會將大量的思想、文化內涵作為主要內容。而思政課作為真正能夠將法治理念從價值內涵的角度進行剖析的課程,卻又因為在學科設置上的尷尬處境而能力有限。因此,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實際上是相當薄弱的。
課堂作為主渠道在提升學生法律素養(yǎng)方面本就勢單力薄,而部分老師的表現就更是差強人意,對知識的一知半解和對理念的形而上學,都是弱化主渠道教育作用的隱患。
學生犯錯誤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被處理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部分老師所信奉的不是有錯當罰,而是批評教育,甚至是不了了之。
校紀校規(guī)的遵守隱患尤其令人擔憂,部分學生對于規(guī)則的淡漠已經到了置若罔聞的地步,即便處分年年有也絲毫不會引起重視,那么處分的意義又體現在什么方面呢?偶爾犯錯誤的學生受到處分多少都會形成心里壓力,單個別學生對于處分的態(tài)度無非就是“能奈我何”。學校對于給予處分的態(tài)度有時也是一種例行公事,至于后續(xù)效果如何,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而一個心慈手軟或極具包容心的老師有時候也會成為造成秩序混亂的始作俑者。因為在法律人的思維中,執(zhí)法者對于規(guī)則體系的破壞遠大于違法者對其造成的破壞,破壞規(guī)則的人總會有,有權力執(zhí)行規(guī)則的人手握裁量權的時候,必然會思考處罰與教育的平衡。愛心教育、循循善誘固然重要,可是讓學生意識到有錯當罰、有責當擔是規(guī)則存在的底線也同樣重要。
校紀校規(guī)有存在意義的時間是有限的,但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卻是終身受用的,法律素養(yǎng)并不依賴于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取決于對規(guī)定的認可程度和理性的接受程度。所以,引導學生對校紀校規(guī)的服從與尊重,本就是功在學校,利在終身的事情。
我所在的院校極為重視德育課的作用,將主題教育、班級建設等內容融匯其中,但可惜的是這一卓有成效的教育路徑并沒有為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敞開懷抱。
模式成熟的德育課不僅能讓學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一個主題,還能認真地完成這一主題。從這一角度而言,德育課作為主渠道之外最主要的一條路徑,在部分情況下所發(fā)揮的作用完全不容小視。
然而,德育課實施內容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于高職生職業(yè)規(guī)劃、民族團結、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方面,幾乎沒有直接針對高職生規(guī)則意識、秩序遵守、法律常識等方面的專題,這就使得我們期待解決的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低下的問題沒有一個既重要又直接的路徑可走。
與此同時,從彌漫在整個學校的一種法治文化的氛圍,具體到一次事件的處理,同學間的交往,任何稱號或名額的評選,甚至是一次簡單的行政程序,都能反射這種法治氛圍在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方面起到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
造成高職生法律素養(yǎng)低下的原因也并非社會和學校就能全面概況的,學生自身的意識觀念,家庭教育理念,突發(fā)事件的評價等等都能影響其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即便家庭和學生自身的素質以及無所不在的網絡影響有時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年輕學生進行力所能及的引導。尤其是作為一所新疆的高職院校在解讀何為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如何將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出過硬的法律素養(yǎng)方面必然是有選擇的,如何有針對性、如何服務于穩(wěn)疆建疆的大局同樣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難免會遇到歪理和冠冕堂皇的利己主義,是否有勇氣做一個為正義舍棄眼前利益的人,是每個人都回避不了的命題。但是,當我們的學生堅信總有一部法律會站在身后保護自己,堅信總有一種正確的秩序是我們理所當然要遵守的,我們對于新一代社會主體的培養(yǎng)才稱得上是有所謂。
[1][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柳颯.近代中國公民基本權利變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倪堅.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