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君/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新常態(tài)最早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適用于諸多領域。新常態(tài)指的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常態(tài)化。公共管理是黨治國理念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新常態(tài)下,公共管理面臨著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為了解決新常態(tài)下我國的公共管理面對的困境,根據新常態(tài)下公共管理的特征,為其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尋求新的有效發(fā)展路徑。
現代化的治理體系有幾個要點:治理手段科學透明、兼顧民主和法治、形成社會治理制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迅速,文化進步,政治廉明,據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治理體系整體上與社會發(fā)展是相適應的。但是社會治理水平與現代化的目標相差甚遠,需要對治理方式和途徑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1]。
隨著科技的進行,現代治理在智慧政務技術、風險評估技術、數字技術等方面獲得了一定成就,各級政府都采取了現代化的技術來開展工作。管理技術的規(guī)范化、創(chuàng)新性特征,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這些先進的技術并沒有適當的應用于公共管理,一些公共管理部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單一,沒有從公眾的利益的實現出現,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現技術資源浪費的問題。
公共管理者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都是在一定的組織中,因此和組織具有緊密的聯系,組織文化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組織文化對于公共管理的成效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組織文化會使公共管理者提升責任感和道德感,對其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公共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權力,一旦產生行為失范的問題,就會極大的破壞組織在民眾中的形象。因此,政府一定要抵制公權腐敗者,加強對公共管理者的監(jiān)管,利用組織文化對其興起進行約束[2]。組織文化的建立需要遵循以德為先的原則,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水平和抗誘惑能力作為首要的考核標準,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利用法律對公共管理者進行岳蘇,嚴厲打擊以權謀私行為。
當前,黨中央提出要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公共管理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現階段,我國的頂層設計相對來說比較完善,可以有序的指導公共管理工作,解決管理中的問題。但是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基層管理和頂層設計之間的矛盾十分突顯,要想很好的落實頂層設計,使其實效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需要依靠基層政府的落實。我國在法治國家建設、基層民主建設等方面均進行了宏觀的部署,但是由于基層環(huán)境的差異性,在進行具體的實施時存在問題。為此,我國出臺一些政策激勵地方進行改革,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公共管理改革效果不明顯,破壞了公共管理的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地方和中央不一致時,資源浪費、改革不徹底不可避免,挫傷地方進行改革的積極性。
公共管理的主要主體是政府,所謂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實際上就是指政府利用各種手段維持公共管理制度正常運行的能力。政府要想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就要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深服務理念,對人民的需求及時的回應,提升辦事效率。此外,對公共管理人員進行有關培訓,培訓期職業(yè)道德、公共管理能力,將黨的建設和治理水平的提高結合在一起,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進而提升公共管理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圆扇】冃Э己说确绞教嵘补芾砣藛T的道德修養(yǎng)和管理水平。
進行公共管理需要著重突出人民群眾的管理地位,使其積極的參與公共管理,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國家治理要充分的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作用,為此,首先對人民群眾進行有關知識的普及,使其民主藝術和法制意識得到提高[3];其次,要為人民群眾參與公共管理提供暢通的渠道,使人民群眾有途徑參與公共管理,發(fā)揮主體作用;最后,要根據法治性、原則性的社會規(guī)則,鼓勵人民群眾正確的進行自我管理和社會治理,其治理不僅要符合個體的合理訴求,而且還要與國家的正常治理相適應。
政府雖然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主體,但是其管理力度和范圍由于多方面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受限,因此要增加公共組織參與社會管理額比重,進而對政府管理的不足進行有效的彌補。新常態(tài)下,社會組織參與管理是公共管理的創(chuàng)新,它可以對政府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督促,彌補政府行政空缺。為此,我們要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使其積極參與公共管理,提升社會組織的公共管理水平,帶動社會組織的協同管理效能。
[1]宋喜臨.常態(tài)下的公共管理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08):296.
[2]田新.常態(tài)下的公共管理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05):6~8.
[3]李晴晴.“整體政府”理論視角下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農村警務工作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