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云 楊志武
(臨沂第三實驗小學,山東 臨沂 276000)
陶笛一般有陶質、瓷質兩種材料,也有天然樹脂、砂石等礦物材料制作的。與前兩者相比,以天然礦物材料制作的陶笛,除了音色清亮柔美外,其堅固不易碎的特點,彌補了陶質、瓷質易碎的不足,近年來廣受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陶笛造型多以英式6孔和日式12孔為主流,常見的可吹奏出低、中、高等不同音色調性的旋律,一般而言,空位越多,音域越廣。由于精美小巧的造型方便攜帶,可以掛在胸前成為裝飾,裝在背包和口袋里讓人隨時隨地抒發(fā)音樂心情,因此,又有音樂“小精靈”“陶精靈”的美稱。
結合以上的特點可以看出,陶笛比起豎笛、口琴來更加有優(yōu)勢。大家普遍認為音樂課就應該是吹豎笛、吹口琴,陶笛是新興樂器,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它竟然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樂器,對發(fā)揚傳統(tǒng)民間藝術、傳承傳統(tǒng)民間文化有非常大的意義。
一節(jié)小學音樂課,不光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還需要加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任何一節(jié)課上,我們常??梢钥吹竭@樣一個場景:老師點某位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或是讓某位學生將回去練習的口風琴吹奏出來,如若這位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好,老師會有言語上的鼓勵——你真棒!做得很不錯!你的知識面太廣了,肯定是個愛看書的孩子,等等。剛開始并不給學生聽完整的歌曲,只是重復放低聲部旋律,在學生安靜聆聽三次后,老師用小提琴演奏一遍,讓學生找出其中旋律重復的規(guī)律,再讓學生拿出陶笛吹奏旋律,最后出示低聲部歌詞歌單,學生一次就可以將低聲部帶詞唱出來了。接下來老師在后面兩個聲部合唱時,再一次讓學生使用了陶笛,老師跟著音樂唱高聲部,學生則吹奏陶笛(然后交換,老師彈奏古箏學生唱),如此反復幾遍下來學生腦海里就有固定音高了,最后拿開樂器進行合唱,這時可以聽到學生對這首合唱歌曲不僅歌詞可以背唱,和聲的旋律走向也是很清晰明了的。
五年前,小小陶笛剛剛進入臨沂的小學校園,學生初拿到陶笛都感到新鮮、神秘,躍躍欲試,都想學著吹一吹來體驗由自己吹出的新奇聲音所帶來的喜悅。以往的音樂教學,單一地演唱作品,不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從手中有了這個小陶笛,臨沂小學的音樂課堂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僅僅是喜歡、有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吹奏好它。老師帶著學生從最基本的音階入手,重視陶笛指法、氣息的運用,每當學生吹奏出小曲子時,他們那種興奮的、喜悅的情緒洋溢在小臉上。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力量。學生對陶笛的學習,積極又充滿熱情,總有學生找到好聽的曲子經過課余練習后在上課時展示給大家,學生上音樂課的積極性更高了,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愉悅的音樂活動中充分地感受、理解音樂。
以往的音樂教學,教學內容較單一,演唱、欣賞的內容對高年級學生已經沒有吸引力了,還有的孩子進入了變聲期,聲音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他們變得羞澀,不善于表達自己了,能主動表現(xiàn)自我、積極參與演唱的孩子越來越少。但是,我知道他們的內心有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們內心也有對藝術的追求與渴望。自從陶笛來到我們的課堂,這種情況大有轉變,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也能吹奏”,再到后來找到好聽的曲子,也能主動積極地練習吹奏。陶笛吹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已經成為學生最歡迎的內容,不僅被學生所喜愛,更成為了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新天地。
在陶笛輔助歌唱教學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將歌唱與陶笛相互整合,即運用陶笛教學輔助進行二聲部歌曲學習。學生通過吹奏陶笛,掌握歌曲的兩個聲部,并進行二聲部合奏,解決了二聲部合唱中不容易掌握音準、不能夠很好地相互聆聽等難點問題,使后面的合唱難點迎刃而解,教學活動水到渠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會了運用陶笛吹奏歌曲的兩個聲部,并輔助學會了演唱歌曲的兩個聲部;學會了運用陶笛進行二聲部合奏,并輔助學會了進行二聲部歌唱,在合奏與合唱中,培養(yǎng)了良好的多聲部聽覺習慣。
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中融入樂器教學,對學生的要求高于普通的音樂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于呈現(xiàn)一堂融入器樂教學的音樂課,教師必須有深厚的音樂基礎,還要能編排形式多樣的陶笛演奏曲目供學生學習,在不同風格、不同文化背景的樂曲聲中不斷給予學生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僅可以“以歌詠志”,還可以用陶笛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乃至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